疫情期间,青少年学生大量的时间宅在家里,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激增。电子产品为在线学习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大幅增加了沉浸在游戏、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在线娱乐中的机会,出现了一些娱乐过度的现象。
5月18日,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媒介与教育工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海波在以“疫情之下如何避免未成年人沉迷在线娱乐”为主题的线上沙龙上,针对成年人和家长如何提高自身互联网素养、媒介素养,如何把互联网素养和媒介素养嵌入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讲述了自己的看法。
张海波认为,对当前孩子因上网出现的各种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他看来,沉迷网络的说法值得推敲,人们不会说沉迷读书、沉迷作业。另一方面,孩子们都喜欢玩,所谓的“痴迷”娱乐本来就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要区别于传统教育
张海波表示,探讨未成年人网上娱乐问题,首先应注意是否拥有儿童视角。不能一味用“你们还不谙世事”“你们缺乏很多经验”“我来教你”等灌输、引导的传统方法。
对当前的未成年人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基本的生活工具和生活环境。如果说家长们曾经以读书、看报、听广播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今天的孩子们则以网络为主流,家长们需要客观、全面,甚至以儿童视角来看待他们如何使用网络、生活其中。
据全国青少年宫系统持续八年、累计收集约30万份调查问卷数据的研究显示,家长面对未成年人数字化成长的利弊喜忧参半,既乐见孩子们通过在线课程网上补课,另一方面又担心影响身体健康、耽误视力、受不良信息影响等。
例如,目前市面上虽有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这样的工具,能够实现家长守护、师生互动、自我管理为一体的多种功能,帮助绑定平台的用户实现了82%的游戏时长下降,超过3000万用户从中受益。但仍有很多父母、老师并不了解此类互联网工具的存在,这意味着部分家长们的网络素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立足点:儿童网络安全问题
张海波认为,目前儿童网络安全应重视三大问题: “不健康、不安全、不文明。”
首先,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不良的信息对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家长可能只知道孩子看了很多短视频、直播,但对孩子具体看了什么内容抱着不闻不问的态度。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在网络交友等活动中遭遇网络诈骗,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威胁到孩子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张海波介绍,调研内容还揭示了网络欺凌问题。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孩子们尚未学会在网络上知理守法,出现了在朋友圈里谩骂等不文明行为,有的小学生还展开了“世纪骂战”。张海波表示,就这一问题已和政府部门沟通,并呼吁关注未成年人实施的网络非法行为的上升趋势,对网络受害者保护外,还要高度重视对网络加害者的法律教育。
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基础
自组建课题组的十年来,张海波认为提高网络素养,首先要从大人们先做起。而其中,两个群体最为重要。
一个是教师群体。目前,广东省十多万的中小学教师已陆续开始在线修习网络素养学分,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并编写了涵盖网络素养教育的公共教材,应用到了社会实践课、安全教育课、班级班会等校园活动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个是家长群体。包括连线嘉宾在内的很多家长,都认同“家庭教育难,但难也要做”的观点。家庭教育是基础,家庭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孩子自由使用网络的时间主要是在家里。
张海波表示,做家庭教育有两个途径,第一个是通过家长学校,做网络素养、网络安全教育。另外一个途径是要通过学校来指导家庭,通过家校互动、家园共育等平台指导家庭教育。
最后,张海波指出,当前很多家长的网络技能方面不如孩子,相比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10后,父母老师更像是初来乍到的网络移民。他认为,目前的网络素养教育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我们的网络移民在教原住民”。他建议应更多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让孩子教育孩子。在学校里,相较于老师、家长的说教,高年级的孩子帮助低年级的孩子,城市孩子帮助农村孩子,这样的互相帮助或许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关阅读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