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论| 图文| 中小学| 高考| 考研| 国考| 职业| 外语| 百科| 公开课| 海外留学| 育人者| 商学院| 高校信息| 培训机构|

赢在起点幼升小丨小学新生家长的自我修养

2019-06-17 15:09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小白导读:周星驰在《喜剧之王》中说,当演员要懂得自我修养,其实做家长又何尝不是呢?孩子即将进入小学,迎来人生的新篇章,这不仅是他们个人身份的转变和成长,也需要家长们随之进行升格和进阶......这篇文章整理自多位重点小学班主任,关于新生入学方方面面的建议及心得,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完成“自我修养”,记得收藏哦~

一、合格家长的十五条“军规”

前言:各位尊敬的家长,如果您觉得孩子上了一年级,TA就应该独立,或者就非得独立,那您全家的生活是百分百会被影响的。以下建议适用于大部分新生,希望家长们可以“不打折扣”地遵守。

01、在入学之初的一周内,要完全弄清楚学校针对于学生的各种时间安排。参照校车接送时间地点,参照课表,保存:校招生办,班主任,校长,主任电话。

02、要坚持做到每天老师要求带的学习备品或者其他物品及时帮孩子带上。若孩子常常记不清楚,参看第3条。

03、至少要有孩子班里其他2位同学家长的电话及微信。妈留妈电话,爹留爹电话。留家庭状况差不多的家庭的电话。

04、训练孩子每天离家门跟家里其他成员讲再见,与送孩子上学的人讲再见,接孩子回家后,让孩子与其他人报告他回来了。

05、孩子的着装非常重要,不可以让孩子穿过于时尚或过于脏、破、旧的衣服上学。衣服要得体,干净,方便孩子运动。若学校当天不需要穿校服,请孩子穿运动鞋,个别学校穿小洋装校服,请给孩子配儿童皮鞋。

06、对孩子带回来的各种不属于家里的东西,深究到底,必须弄清楚来缘,然后该送还的送还。

07、尽量与孩子一起步行上学,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因为你现在接送,就为了将来不接送时孩子也懂注意安全。

08、目送孩子进了校门之后,别停在校门口,该去哪儿去哪儿,很多孩子进了校门迟迟不进课室,形成了各种安全隐患与坏习惯,这与家长做事拖拖拉拉在校门口与其他家长没完没了聊天不无关系。若有事需要交流,请离开孩子可能看到的视线。

09、永远不要突击到孩子的学校或者课室里去,孩子最反感这样的惊喜。因为在孩子的眼里,课室是办公室,是他自己的别一个世界。想去可以,必须提前告之孩子。同时,说了第二天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若是保证不了时间,就不要说。否则第二天孩子在你不去的时候,会等一天,在你去晚了之后,会埋怨你一天。将来若是你的孩子不诚信,那就尽量少说学校或社会了。

10、坚持关注与学校相关的新闻,坚持了解学校周围的治安环境,现在每个学校都配有警务室,有相应的派出所领导担任学校的重要安保职位,若发现学校周围的安全隐患,从班主任开始及时逐层报告,并跟进了解。有家长觉得,这是应该学校做的,可是家长要明白一个此生不变的事实:孩子是你自己的。所谓:爱一个人,就要首先爱他的环境。

11、作为家长,没事儿看看自己家书柜,有书柜还是没有书柜,书柜里的书到底还能不能看,你自己看书吗?若是你自己没有看书,将来孩子不看书,你就别说孩子了,更别埋怨别人。

12、在整个一年级的时间里,坚持每天临睡前,带孩子一起检查第二天早上要用的各种物品,顺便也带孩子跟您一起准备您第二天一早需要的东西。

收拾书包对孩子来说是个细致活,要指导孩子合理使用书包的各个夹层空间,合理归置课本、水壶、抹布...还要对照第二天的课程表,准备好课本、作业,放的地方要固定,孩子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天上课拿出来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收拾好书包,一定记得把拉链拉好,将书包放在家门口,第二天一早拎上就走。这些小事培养的就是孩子严谨认真的态度。

13、帮孩子择友,择其善者从之。上策不封顶,下下策:物以类聚。实在找不着好的朋友了,就选择与自己差不多的吧,不要往下找,孩子的未来决定家族的未来。交友不甚,性命有时都不保。

14、不要给老师送礼物,更不要送钱。人很好买,因人性使然。教师节发个短信就够了,一个真正负责人的老师,都没时间因为一些礼物给予哪些同学哪些照顾,每个孩子都是孩子,在老师眼里,都一样可爱,缺一不可。

15、家里有困难的,比如:孩子某一监护人长年病中,家里老人年纪偏大,家里经济出现问题,家里人手不够……请家长您一定要跟老师说说,说出来的好处不是暴露隐私,而是老师一定会做到怎么样营造一个更适合您家孩子成长的心理空间。放心,任何老师对学生家庭状况的秘密都会守口如瓶,个别八卦的老师会遭天谴,家长不要担心。老师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家里有困难,千不说万不说,这样就没办法从平时的生活中,帮助孩子了。

二、优秀家长的四个加分技能

前言:要想从“合格”向优秀进阶,家长们需要更多地调动自己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如果您拿出对待工作和、对待客户的认真劲儿来对待孩子的入学,相信你会成为老师欣赏、其他家长艳羡的好榜样。以下的几个建议要做到有点难度,不过大家可以尽量努力。

01、帮孩子争取一个适合TA的班级。

由于小学阶段是平行分班,因此班与班之间的区别就在师资上面。这里要强调的是,如果可能,帮孩子争取一个适合TA的老师,而不要盲目跟风进所谓的名师班。

小学班级师资是以班主任为核心,全权管理班级事务,再搭建配班老师。总的来说,一年级最重要的是语文和数学老师的搭配,学校会考虑到新老搭配、性格搭配、专业能力搭配等因素。如果你的孩子语言强、数理弱,建议想办法打招呼去一个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班级,反之则去数学老师的班。因为再公平的人都会有偏向性,如果能够得到班主任的重视和喜爱,对孩子快速树立自信、获取更多额外的机会会很有帮助的。

02、一年级整一学年,坚持陪孩子做作业,立规矩。

写作业之前,要先解决一切琐事,去厕所,喝水,吃水果等。一旦开始写作业,就要坐在椅子上,一气呵成。要对照着记作业本,先写数学,再写语文。数学作业,像口算卡,是要限时的。很多时候语文的作业具有弹性,比如写小本本,有时间就追求极致,没时间就保证完成。开始写作业的时候,要时刻提醒孩子的坐姿,头正肩平背直脚并拢。写字做到胸口离桌子一拳,笔尖离手指一寸,眼睛离书本一尺。

孩子作业都写完了,征求孩子意见或欣赏或检查,孩子有错误,不要让孩子改。要用别的纸再出类似的题目:A、若孩子能做得出来,让孩子检查自己作业是否有错误,然后改正。在作业本上用铅笔记录孩子不会这样的题,语气为记录孩子不会,不要写成质疑老师教不好。任何老师不在乎质疑,但是孩子在乎,孩子若是发现家长轻易或经常质疑老师,孩子会马上学会看不起自己任课老师的坏习惯。B、若孩子做不出来,请家长讲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检查作业。

所有的作业都做完之后,将书包收拾好,放在门口才叫完成作业。

03、帮孩子养成一个未来十年都受益的好习惯——预习

养成预习的习惯比上学前班有用一万倍!学前班就是提前学一年小学一年级知识,就好比跑步出发快一样,但是如果没有掌握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以后还是会被其他孩子赶上的。预习则是一种内在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以语文为例,这门主科要学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此会预习尤为重要。对小一新生而言,预习时每一课至少要通读课文3遍,重点的、生字多的段落还要多读几遍。然后是划生字、标段落、描会写字。接着,可以让孩子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在课文中找量词、形容词、反义词和多音字等。预习的最后,可以让孩子划一划课文的中心意思,并且趁热打铁读一读本课生字的组词。

这样培养预习习惯虽然很麻烦,时间也长,但是效果很好,孩子上课能完全跟着老师的节奏走,不会被不认识的生字之类影响思路,上课就类似于复习。因为课文吃得透,掌握的好,那些课文里的词和句式已经深深印在脑子里,等二年级学写作时就得心应手,形成良性循环。

04、试着把对孩子的要求具体化

进入小学后,每个家长都会跟孩子碎碎念:“要认真听讲”、“要好好学习”...以为这样就是关心孩子学习了。其实,对这么大的孩子来讲,他们还不明白“认真”、“好好”这样抽象的概念,所以这样的指令是无效的。倒不如告诉孩子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来落实。比如:老师说话的时候,要盯着老师的眼睛;老师写黑板上要看老师写了什么;今天要争取发言3次...放学的时候,问问孩子今天老师讲了些什么?班里发生了什么新鲜事,这样及时了解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复习了当天的学习内容,又练习了孩子的口语表达,一举数得。

教育专家史铁霄说:“孩子的成长是个单行道,任何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回炉。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长来说,父母是一门终身的职业,而且是唯一无证上岗的职业,自我修养尤其重要,且行且学习吧!”

附录:小学新生入学基本能力自测题

1、会自己穿脱、整理衣服吗?

2、会用筷子吃饭吗?进餐的速度怎么样?有没有挑食的习惯?

3、上厕所会用正确的洗手方式吗?会使用各式马桶吗?知不知道便后冲水?

4、有没有每天看电视或玩游戏的习惯?

5、会打110,120等急救电话号码吗?

6、能熟记亲人的电话号码吗?

7、有把家中的基本信息告诉陌生人的行为吗?

8、有随便接受别人赠送或招待的东西的行为吗?

9、能正确使用文具用品,并明白其危险性吗(例如:剪刀、壁纸刀、或尖锐的笔)?

10、有无推挤或攀爬高处的习惯?

11、对基本的交通常识是否了解?

客服二维码.jpg

特别供稿:上海幼升小指导

微信号:shanghai-elitebaby

本文为公众号“上海幼升小指导”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0-6岁能力早教课程,请加V-X:13120949185

  • 资讯
  • 高考
  • 考研
  • 国考
  • 留学
  • 培训
  • 商学院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中国教育时报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