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评论| 图文| 中小学| 高考| 考研| 国考| 职业| 外语| 百科| 公开课| 海外留学| 育人者| 商学院| 高校信息| 培训机构|

从陶溪川集市看双创教育的“破”与“立”

2025-04-03 18:05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WB001 字体:

作为一名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的工作者,我看到这片千年窑火之地如何在今天通过陶溪川创意集市实现“教育破壁”与“文化新生”。这座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成的文创街区,不仅承载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复兴使命,更以独特的双创生态链,为全国高校的产教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一、工业遗产“重生记”:从窑炉厂房到双创热土

漫步在陶溪川由红砖构建的建筑之间,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国营瓷厂废弃的厂房车间。通过“修旧如旧”建筑改造保护利用百年工业遗产,以文化艺术业态丰富街区内容。旧时瓷厂的街道蜕变成创意市集,窑炉厂房摇身一变成众多创客入驻的邑空间。陶溪川邑空间双创平台是集创意市集、线下商城、画廊、直播基地、版权服务中心与创客工会于一体的“造梦空间”。每周五至周日的创意市集上,400多个摊位挤满街区,绝大部分摊主是全国高校大学生或刚毕业的年轻人,甚至远渡重洋的“景漂”创客。他们白天在课堂或者自己工作室创作,晚上化身夜市摊主,让市场检验创作成果。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知识在市场中“活”起来,在这里,每一件售出的作品,都是理论与实践碰撞的火花,它让手艺人在实践中验证课堂理论,让创意真正转化为生存能力,陶溪川以百年工业遗产为基底,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的边界,构建了一座“无墙无边界的开放式大学”。这里没有教室的围墙,却以砖瓦红墙、开放街道、创意市集、国际工坊为课堂,让教育在产业土壤中自由生长。

二、市集里的“生存课”:从作品—产品—商品

在陶溪川创意市集,每个摊位都是一间“移动课堂”。来自跨界艺术摊位“小猫瓷艺”,是我校大三学生胡知晴,她在陶溪川市集尝试以“治愈系小猫”为主题创作陶瓷摆件。初期因风格不统一面临滞销,后通过市集反馈调整设计,推出系列化萌宠瓷艺,成功吸引年轻游客群体,月均销售额达近万元。她总结为“从课堂创意到市场验证的必修课”。

另外一位学生曹远坤,他在课堂上结合农历龙年主题,设计出生肖龙纹茶具系列。其作品“龙杯”通过传统雕刻、彩绘与釉料创新,通过在陶溪川市集中练摊不断提升自己的作品,单日销售额突破千元,成为2024年春季市集的爆款产品。曹远坤表示:“市集让我意识到,传统技艺需要与现代审美需求结合。”

还有太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大学生的案例,从他们的故事中印证了市集教育的核心价值——让市场成为最严苛的导师。市集的筛选机制犹如“创业过滤器”,游客反馈成为产品迭代的指南针,每件被市场认可的作品背后是创作者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和不断迭代。这种“市集达尔文主义”,正如邑空间的动态淘汰机制,每月根据设计创新度、销售业绩末位淘汰10%的摊位,确保创意与市场的动态平衡。

双创生态链:重构职业教育新模式

陶溪川文创街区以工业遗产活化为基础,构建“教育-实践-产业”双创生态链,通过“专业+创业”模式重构职业教育体系。协同邑山陶瓷智造工坊、中德(景德镇)工业4.0,让传统陶艺工艺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有机结合,使产中有教、教中有产,实现产业与教育一体化发展,依托青创扶持计划,为创业者提供资金、知识产权快速确权及上百个独立空间支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O2O平台,覆盖淘宝、京东等渠道,陶溪川2024年吸引游客1164万人次,为创客创造商业转化场景。

陶溪川以“文化可传承、创意可落地、商业可持续”为生态闭环,打造陶溪川创意集市、陶然集、春秋大集三大品牌集市,联动全球55国艺术家与国内外800余位手艺人、设计师、品牌主理人,形成“教育即运营”的文旅产教融合平台。这座由窑火淬炼出的双创高地,不仅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景德镇答案”,更为中国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树立了世界级标杆。

当教育遇见烟火气,在陶溪川的星空夜市下,我常看见学生们守着摊位,向游客生动地讲解自己作品创作的想法、技法等。这种场景,恰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生动隐喻,教育不应是真空实验室,而应是充满烟火气的实践场。

陶溪川集市的故事告诉我们,产教融合的深层价值不在于培养多少“合格工匠”,而在于培育敢于定义新市场的“创新物种”。当窑炉厂房变身双创园区,当学生作品成为热销商品,我们见证的不仅是陶瓷文化的当代转型,更是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革命——在这里,每一簇跳动的窑火,都在煅烧着职业教育的未来形态。

(作者:郑志巍,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

  • 资讯
  • 高考
  • 考研
  • 国考
  • 留学
  • 培训
  • 商学院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备案号:沪ICP备13031519号 中国教育时报网 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