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5 17:20 来源:云教育评论 物理 /专业 /教育改革
10月22日,参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多位教育领域的代表表示,中国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进,目前已进入新阶段,今后发展的任务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享受更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过去5年,中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中学的入学率超过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5年前提高近13个百分点。
5年共培养3400多万普通高校毕业生,培养了3000多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排名逐年上升。全国教育投入大幅提升,今年90%以上的学校包括边远贫困地区学校都接入宽带,而五年前这一数字还不到25%,教育信息化成就突出。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认为,推进教育改革要搞清楚“为谁改革”,“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要把考生和家长在高考综合改革过程当中的感受度、获得感,作为我们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考生和家长是改革过程当中一个关键的主体,要使他们全程参与改革,然后在改革过程当中分享改革的成果,有比较好的获得感和好的感受度。”
在十九大代表、教育部长陈宝生看来,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中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五年。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方案出台,教育新体制“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全面施工’就是说现在出台的教育改革方案都在实施,而且进展良好。‘内部装修’就是说一些进展比较快的,处于龙头地位的,这样的改革措施已经开始‘内部装修’了。比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三年已经落地,现在我们着眼于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完善和解决。”
高考改革
在涉高考话题自带“热门话题体质”的背景下,“全面建立起新的高考制度”的表述一出来,立马引发广泛关注。
什么是“新的高考制度”?其意味着一“新”字而尽出。这里的“新”,不是秋毫之变,而是除弊之后的布新,其含义理应置于教育改革“破旧立新”的框架脉络中去理解。
十八大以来,中央启动了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其标志就是2014年8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陈宝生代表所提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于2014年在上海、浙江进行试点,今年七月,两地迎来了改革后的首次“新高考”。十九大代表、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介绍说:“三年来,我们稳慎有序、积极推进,实现了首届新高考各项任务平稳落地,并且在教、考、招各个方面形成了一批制度性的成果。”
今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个地区成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地区。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新的高考改革制度将全面实行。
新高考制度的来临
2014年开始在浙江、上海正式实施的新高考改革,在今年迎来了第一届毕业生,吸引公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争论。
先是由于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高中不再分文理科,除语数外必须参加统考外,考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地理、历史中(浙江增加了一门技术课)选择3门作为高考科目,计入总成绩,使得较难的物理科目“遇冷”:2017年浙江全省29.13万高考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仅占27%;上海的考生中,选考物理的比例也仅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