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别让基础教育城乡落差在大学延续
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差异,仅用高考成绩作为单一“公平”指标,一所名校录取的学生呈现出令人惊讶的城乡差异
农村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业表现就不佳,毕业时作为个体的名次可能有所变动,但整体学业表现继续不佳,他们的学业表现从统计数据上看似乎被固定住了
仅仅关注城乡学生在入学机会方面的公平是远远不够的,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后,大学应普遍建立对弱势学生群体的教育支持体系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透露,今年985和211高校将增加招收贫困学生6万~7万人。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在政府努力下有希望持续缩小,未来农村生源学生将有更多机会进入重点大学。
农村学生在大学入学机会方面的公平,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和政策“城乡差异”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已有大量的持续研究,研究视角和数据基础各有不同。其中,王伟宜以四川省4所不同类型的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1982、1990、2000和2010级学生的学籍和户籍进行研究,发现“对农村子女来说,由于缺乏各种资源,除极少数天赋较好者,大部分人难以达到高层次院校的入学标准,结果是院校层次越高,农村子女所占比例越少。近3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部属重点高校城乡子女间的入学机会差距最大,其次是普通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中的差距最小”。
除了入学机会公平,城乡差异还有另外一个角度:城镇和农村户籍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业表现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这一问题意味着:基础教育中的城乡差异是否在大学延续?
我们选取了北京某部属重点高校A大学2004~2009级6个年级学生的户籍和学业信息,试图从一所研究型大学的视角客观回答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的问题。
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有望持续缩小
我们的研究发现,A大学2004~2009级学生中,农村学生占当年入学学生的比例,多年徘徊于10%~15%之间,最低的2008年仅为10.2%。
我们将A大学农村户籍学生比例年度变化趋势与全国农村人口比例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发现2004~2009年A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变化趋势总体下降,与同期全国农村人口比例总体下降趋势一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逐渐增多而农村人口不断减少,A大学农村学生比例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相关联。
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发现:2004~2009年间,全国农村人口占50%以上,在一个农村人口比例如此高的国家,A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在10%~15%之间,确实处于较低水平。A大学农村生源比例特征与王伟宜等的研究结论相吻合。
那么,A大学为何只能录取到这么少的农村学生呢?这很可能与看似公平的高考单一录取线相关联。在基础教育存在城乡差异的前提下,仅仅使用高考成绩作为单一“公平”录取指标,一所大学所录取的城乡学生比例就会呈现出这样令人惊讶的城乡差异。起点已经不公平,单一的高考录取线又如何能实现结果公平呢?
为了弥补城乡教育差异,北大、清华等高校都有所行动。例如,北大在自主招生中单独推出了“筑梦计划”,对部分农村学生降分录取,2015年共录取学生67人。教育部近年推出“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全国计划招生总人数超过5万人,北京大学2015年经由以上计划录取189人。这些计划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分配的城乡均衡,对统一高考和自主招生的公平性形成了有效补充。
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农村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计划”政策成为弥补起点不公平的战略举措。为此,我们建议逐渐扩大总计划规模,增加对985和211高校农村户籍学生专项计划比例要求,使得大部分985和211高校农村生源比例短期内达到和超过20%。
入大学后城乡学生成绩的确存在差异
仅有入学机会公平就可以了吗?
城镇和农村户籍学生进入大学后,其学业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呢?对于这个问题存在两种定性猜测。
一种观点认为,城镇学生在学习习惯、家庭背景、基础教育等方面具有全方位优势,这不但使其在入学机会方面取得优势,其优势也将在大学阶段延续;另一种较为朴素的观点则认为,即使基础教育阶段城乡存在差异,但大学入学后学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农村学生具有与城镇学生相同的天然禀赋和素质,他们进入大学后愿意付出更多后天努力,因而学业表现不一定差于城镇学生。
究竟城乡学生在大学入学之后的学业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有多大程度差异?判断这一点需要用学生的学习成绩大数据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