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吴康宁:教育究竟是什么

2018-12-23 06:10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吴康宁: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社会关系再审思

2016-10-22 00:01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原标题:吴康宁: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社会关系再审思

吴康宁:教育究竟是什么

▲吴康宁

吴康宁,江苏省扬州市人。中共党员,教育学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学科规划组成员。

来源:《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

要: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再审思发现,从教育的社会属性来看,纯而又纯的教育并不存在;在教育的职责履行问题上,需要相应的保障条件;教育的地位形成不仅取决于外部社会,教育自身状态也是影响因素;教育的角色扮演,是教育对社会发展进程的态度及其实际社会地位共同作用的产物;而在教育的功能结构中,“显性负功能”已成为一种严峻的新挑战。

关键词: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职责履行;教育的地位形成;教育的角色扮演;教育的功能结构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的两大基本关系之一,充分认识与准确把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确保教育在社会中正常、顺畅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学界对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基本认识大体上可归结为两句话,即教育既受社会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1]有关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林林总总的论述可以说都是这一基本认识的具体展开。实事求是地讲,这一基本认识确实是辩证的。

但与此同时,笔者也感到,迄今有关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许多论述客观上又多少有些将教育与社会“二元分立”之嫌。原因就在于人们在谈论教育受制于社会时,通常都会忽略教育自身对于其“受制”状态的“贡献”;而在谈论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时,则又很少关注其反作用本身在现实社会中的“可能”与“限度”。这就导致现有理论对于教育与社会之间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状态缺乏足够的穿透力和解释力。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职责履行、教育的地位形成、教育的角色扮演及教育的功能结构等五个方面,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一番新审思,以期对我们似乎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教育获得新认识,并求教于同行。

一、教育的社会属性:纯而又纯的教育并不存在

教育绝非置身于真空,而是存在于社会之中。对于这一点,想来不会有多少异议,这也是人们迄今论及教育的社会属性时通常都会首先强调的。不过,在社会自身与教育自身的规模都已愈益庞大、涵括愈加丰富、变化愈见频繁的当今时代,仅仅一般性地强调教育绝非置身于真空已经远远不够,而是要必须特别强调,教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大型场,而教育置身于其中的社会则更是一个不知要复杂多少倍的“巨型场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场域之网。①

作为一个巨型场域之网,社会的复杂性自然同其涵盖层面众多、涉及种类杂多有关。事实上,人们迄今主要也是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与阐述社会这一巨型场域之网的复杂性的。的确,从涵盖层面来看,这一巨型场域之网中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层面的领域,可谓无所不包;从涉及种类来看,仅以经济层面的场域为例,便包括了工业场域、农业场域、信息产业场域、服务业场域等众多类型的子场域;而所有这些子场域自身,又都含有可继续细分下去的众多子场域乃至更下位的具体场域。

不过,社会作为巨型场域之网的真正复杂之处,更在于其所涵盖与涉及的众多场域纵横交错、交叉重叠,以至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牵绊、相互纠缠的错综格局。这意味着,在人们通常所理解与谈论的似乎有着明确边界的诸如政治、经济或文化等领域中,其实并非只有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成分本身,而是同时蕴含或渗透着其他成分。即是说,纯而又纯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其实并不存在。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