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的野蛮生长时代可能要结束了。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文件正式下发,在国家层面再次重申严禁有害APP进校,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要把好选用关,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这对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起规范引导作用。
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在前几年催热了在线教育——但在线教育终归是生意不是公益,部分APP套路满满,猫腻多多,比如,违反教育部禁令开展奥数培训,暗藏游戏、广告、软内容等等。
在线教育四大乱象
从一线的北上广,到三四线再到基层市场,在线教育的用户遍布全国,艾媒咨询12月初发布的报告预测,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接近3亿。2018年中国在线K12的市场规模大概3500亿左右——蛋糕不小,厮杀愈烈,高压之下,不少APP铤而走险,为流量,为营收,突破下限,乱象叠嶂。
12月初,南方都市报曾在线测试了30家在线教育APP,完全合规的几乎没有,时隔快1月,再次测试几款问题APP,发现部分平台,并未彻底整改。
一,无视禁令,奥数班擦边球
尽管教育部近年来连续发布奥数禁令,但奥数热似乎持续不衰——叫停,是因为奥数培训,对大多数孩子有害无益。
中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提起来奥数就情绪激动,“害孩子,害数学,奥数走上邪路了,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反面作用。”
家住昌平的刘女士,家有一儿一女,儿子当初被逼上奥数班,适得其反,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要不要上奥数呢,刘女士很纠结,“不上的话,别人都上怎么办?”
正如刘女士所说,多款在线教育APP,都在或明或暗推广奥数内容。非但不能达成“减负”效果,反而有为学生“增压”之嫌。
点开作业盒子APP,里面的学霸计划声称,“让学生在闯关中掌握奥数的计算技巧”,“看奥数培优,探寻小学数学奥秘”;
而天天练APP的小学VIP特权中,则包含小学奥数等内容;
相比于作业盒子和天天练的“官宣”;家有学霸APP相对隐蔽,在平台搜索“奥数”,会出现昵称为“奥数老师”的教师。
而之前被南方都市报曝光的一些APP,已经下线了奥数相关内容,但“卓越班”等名字,也有点瓜田李下的嫌疑。
过度泛滥的奥数教育,其实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小学生,包括奥数在内的超纲教学,也让中小学生减负成空。
《2018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小学生中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的百分比仅有23.99%。随着年级升高,睡眠不足8小时的学生比例也越高,其中,六年级学生中,39.5%的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中小学生不堪重负,身心俱损,是教育部多年来连续发布多道奥数禁令的原因。
二,偷置收费项目,诱导未成年人付费
教育已经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称,“家长陪孩子上辅导班平均每周六小时,一年平均费用12000多元,最高的达到30万元。”
北京朝阳区王女士也十分心累,她的女儿刚上六年级,每周一周二,以及周末两天,都要上不同的辅导班,一个月花费达几千元,“负担沉重”。
但是,更让她生气的是,有些在线教育APP引诱未成年人在线消费。
去年,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奇使用过一款在线教育APP,这款APP是学校老师推广安装的。英语老师每周在线布置两次作业,每次完成作业需要20-30分钟,为了使用方便,这款APP绑定了小奇妈的支付账号。
一周内,小奇妈妈的银行卡被扣款600多元,后来查询发现,小奇偷偷在线购买了游戏项目。
针对这一家长集体吐槽的槽点,有些在线APP已经做出了整改,比如在老师端、学生端没有付费入口,如此一来,彻底切断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的渠道,付费入口设置在家长端APP,并设置独立密码,实现支付安全。
三,借贷广告
擦边球的奥数培训让刘女士颇为纠结,APP上的不良内容,就让刘女士愤怒了。
南方都市报的测评发现,学习宝包含软 内容,作业精灵旗下的App上线了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广告。
上述测评透露,学习宝的社区版块,自称高一的学生用户发布亲吻自拍,而初二用户则发帖,“找男朋友”,“找对象”“谁要我”等等。
作业精灵APP的开屏广告,则是相亲广告和在线借贷广告。
不过,此次测评发现,学习宝已经下线了社区版块。作业精灵的开屏广告也已撤下。
“被媒体曝光一下,就下线了,未来会不会上线呢?”刘女士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