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是折叠的;网络是5G的;小区保安是智能的;家里电器是“听话”的;购物办事是不用跑腿儿的;老人孩子是有机器人陪伴的……现在,天津人正在实现着这样过日子的方式。本市全力打造智慧津城,让城市拥有高速运转的最强大脑,大脑传送着各种信息,指挥着越来越多的智能设施,让人们轻松便捷地在生活快车道上飞奔。智慧津城的大脑到底有多灵活,未来在天津的智慧生活将是什么样子,我们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领域来一探究竟。
衣 把智能“穿”在身上 很酷
市民吴女士每天必须做的事,就是多次打开手机上的APP,远程关注一下家中80岁老母亲的健康状况。母亲身上佩戴了智能监测设备,设备对老人进行实时健康数据监测,包括心率、血压、步数等,随时进行采集、传输、预警、提示、定位、呼救等。设备与社区的智慧健康养老平台及家属的手机终端相连接,能够及时查看、及时提供所需帮助和应急救助。吴女士还通过智能设备设定了老人活动范围的“电子围栏”,如果母亲的行动超出了这个范围,女儿就能收到报警信息。现在,把各种智能设备穿在身上的不仅是老人,新潮的年轻人也更多地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不仅可以随时监测自己的身体状况,记录运动水平,还能娱乐、办公、连接家里的智能电器,在回家前打开空调,让电视录下自己喜欢的节目……穿在身上的智能设备不仅好用还很酷。
可穿戴的“衣”与不断智能化的“医”,将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本市重点发展健康智能手环、健康智能腕表等智能可穿戴监护设备。重点发展用于个人、家庭、社区医疗机构的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并能借助在线管理系统实现远程健康管理等功能。 重点发展用于社区机构、公共场所的自助式智能健康检测设备。 重点发展用于家庭养老及社区、机构养老的智能轮椅、监护床等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开发预防老年痴呆症患者走失的高精度室内外定位终端。本市正在构建“三医一体化”大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智能医院建设,大力推进智能门诊便民惠民服务。探索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服务应用,发展双向转诊等新型医疗模式。推广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分析系统的应用。到2020年,智能医疗与健康服务和业务应用覆盖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食 多动手少跑腿的生活 很爽
上班族小宇的手机里,装了10多个送外卖的APP,因为平时经常要加班,很多时候吃饭的事要交给外卖。因为到了休息日实在想多睡会儿懒觉,所以,零食和日用品之类都是手机上下了单让快递送上门,好在现在就算是小超市甚至是菜市场也都有了“智慧大脑”,随时可以接单送货,让更多没工夫跑腿儿的人们在家尽享便利。
本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特别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商贸物流:推进京津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京东智慧物流产业集群建设。建立智能物流科技产业示范区。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建设,发展“无人售货商店”。到2020年,打造智能物流配送示范基地,培育更多智能物流示范企业,推动配送效率提高20%。快速的物流让宅在家里享受生活更为惬意。
让人们少跑路的还不只是吃饭、买东西,人们办理各项事务也会更便捷。本市正在建设智慧政务工程。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政务云计算中心,进一步满足跨部门业务协同需求,为市民“一站式”信息服务提供保障。如目前正在运行的滨海新区“智慧滨海”云平台,就是云科技企业提供服务,未来,企业和个人通过“智慧滨海”APP,在手机上就可以办理与政府有关的各项手续。
住 智能保安值守机器人 踏实
西青区张家窝镇家兴里社区,住着4800多名居民,这里不仅有还迁户,还有一些租房户,人员构成复杂,流动人口较多, 居民们对于生活环境的安全就有更高的要求。如今,这个小区进行了“智慧平安”改造。在社区出入口安装了机动车号牌识别、人脸识别智能门禁系统。同时,还整合了200多处现有的视频监控,社区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保安巡逻情况。智慧社区系统后台接入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全采集、轨迹可追溯。本市社区的“智慧改造”,按照“智能安防、数据管控”的原则,在社区广场、道路交叉口、车库入口和单元楼栋口安装高清视频监控,在单元楼栋口安装智能门禁子系统。通过各种终端采集来的信息都存储到数据库,数据库与小区物业信息管理系统及各类管控对象、在逃人员、被盗车辆等数据库关联,一旦有可疑人员或车辆进入社区,后台就会接到警报。依靠科技信息手段搭建起的“智慧平台”将给越来越多的居民生活设置牢固的“安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