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揭秘“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

2019-03-18 13:01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10月16日至20日,美韩两国在朝鲜半岛附近海域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从参演装备和演习内容来看,海上反特种作战、航母护航、防空、反潜、导弹预警、海上拦截为此次演习的重点课目,演习意在强化美韩联合应对朝鲜核导威胁的协作能力。对韩国而言,借军演打磨近年来提出的“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才是其核心目的。

    “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的发展与演变

    所谓“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是韩国军方针对朝鲜核导威胁推出的自主遏制和应对理念,与近年来朝鲜核导危机的持续发酵有着直接的联系。

    2009年朝鲜进行第二次核试验并发射“光明星2”卫星,为应对朝鲜导弹威胁,韩国军方首次提出“三轴体系”概念。其核心是构建用于惩戒报复的陆、海、空精确打击武器平台,重点发展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隐形飞机和无人机,以及水下攻击型核潜艇。

    2016年朝鲜连续进行核试验。同年7月,韩国国防部长韩民求首次提出应对朝核威胁的“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该体系包括“杀伤链”系统、“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和“玄武”系列导弹体系。同年9月朝鲜进行第六次核试验后,韩国军方正式提出以打击朝鲜最高指挥部为目标的“大规模惩戒报复作战”概念,在“玄武”系列导弹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组建“斩首特种部队”的内容。至此,“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正式出炉,形成由“杀伤链”系统、“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及“大规模惩戒报复作战”组成的战略战术体系,集打击、防御和威慑功能于一体。

    2017年5月文在寅政府上台后,一方面主张加强与朝鲜交流合作,重启南北对话;另一方面强调以绝对国防优势实现朝鲜半岛和平,要求韩国军方加快部署“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

    文在寅在多个场合表示,将在任期内不遗余力地推进“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的构建,要求国防部加快制定详细的计划,以确保有效应对朝鲜核导威胁,进而推进韩国国防体制改革。

    “韩国型三轴作战体系”如何运转

    按照韩军的构想,在掌握朝鲜发动导弹袭击迹象时,韩军将首先启动“杀伤链”系统,打击朝弹道导弹发射设施;发现导弹来袭时,启用“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实施拦截;出现朝鲜核武攻击征候等严重威胁时,实施“大规模惩戒报复作战”,对朝鲜最高指挥部实施斩首和清除行动。

    “杀伤链”系统集探测、识别、决策、打击于一身,强调发现朝鲜核导威胁征候时实施先发制人打击。按照韩军的设想,“杀伤链”全程作战时间30分钟,要求1分钟内探测发现朝鲜核导设施、1分钟内识别目标坐标、3分钟内选定攻击武器并下达攻击命令、25分钟内完成目标攻击任务。

    韩军的打击手段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可覆盖朝鲜全境的陆海空三维立体打击能力。韩国陆军装备有“玄武-1”(射程180公里)和“玄武-2A/B”(射程300公里~500公里)型地对地弹道导弹,以及“玄武-3A/B/C”(射程500公里~1500公里)地对地巡航导弹。韩国海军装备有“海星-2”(射程为1000公里)陆攻巡航导弹和“海星-3”潜射巡航导弹(射程2500公里)。为应对朝鲜潜射导弹威胁,韩国海军还提出了“水下杀伤链”设想。韩国空军则通过升级F-16K主力战机,采购美F-35A 隐身战机、“斯拉姆-ER”、“金牛座”空射巡航导弹,以及“斯拜斯”-2000、GBU-50、GBU-54精确制导炸弹,提升战机性能和精确打击能力。

    “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由预警、指挥通信、拦截等子系统构成,主要拦截高度在40公里以内的弹道导弹和飞机。目前已基本具备了覆盖朝鲜全境的反导预警能力,但在拦截手段上尚存在不足。

    韩军导弹预警雷达体系主要由两部以色列制“绿松”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宙斯盾”舰载AN/SPY-1D(V)三坐标相控阵雷达构成。“绿松”雷达有效探测距离为500公里,两部雷达交替使用可实现对朝鲜全境全天候不间断探测。“宙斯盾”舰载AN/SPY-1D(V)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1000公里,可同时监控500公里范围内1000多个目标,通常在韩国东海及西海海域实施侦察,能效弥补“绿松”雷达的探测盲区。

    反导拦截系统是当前韩国反导力量的短板所在。由于韩军的48部“爱国者-2”防空系统及“宙斯盾”舰载SM-2导弹拦截成功率较低,韩军计划升级现有“爱国者-2”防空系统,使之与“爱国者-3”导弹兼容,并计划在2020年前部署100余枚“爱国者-3”型导弹,使韩国导弹防御系统具备在40公里高度范围内拦截朝鲜导弹的能力。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