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东北人自述:我为什么不回去 miku 2015-08-05
越来越多的东北人离开故土,到他乡落地生根。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较之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净流入地区有14个,净流出地区17个,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的省份已超过10个。东北三省的情况尤其引人注目: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三省持续多年总和人口净流出,并且生育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人们为什么选择离开?这些地方还能留得住人吗?记者通过对数十位在北京工作的东北人调查发现,他们选择在北京拼搏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工资收入较低。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经济发展失衡是人口流动的根本原因,收入差距成为吸引高学历年轻人离开东北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2012年,黑龙江省社平工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843元,广东省已达5313元。
除了人口净流出外,东北的总和生育率超低。按照人口普查数据,黑龙江生育率1.03,吉林1.03,辽宁1.0,远低于全国1.5%,比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都低,仅高于北京、上海等极少城市。还有一个是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东北,出生率又极低,整个人口结构自然也更快老龄化。
黑龙江省人才外流数量持续增长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投奔他乡的黑龙江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家乡的现状渐渐疏远,但东北故乡的记忆却让他们无法忘怀。
离家与回家之间
罗瑞丹是黑龙江省龙江县人,10年前辞去家乡的工作带着家人来北京通州拼搏。“打过工,开过店,现在经营一家培训机构。如今已在与通州一河之隔的燕郊买房子落户,可没啥亲戚朋友,逢年过节,孤单得想掉眼泪。”
有人夸张地说,燕郊40万流动人口中有一半是东北人,这里的普通话是东北话。
罗瑞丹考大学时选择了武汉的一所211高校,高中同学大多数在北京、上海和天津这样高校集中的地方,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出国。如今毕业后,一部分留在了国外,有几个留在了北京,而她却选择回到家乡。在齐齐哈尔一家大型的重工业厂工作两年以后,罗瑞丹选择了辞职,和丈夫来到北京。
“那时候我们俩的工资加在一起才3000多元,当年我们来到北京应聘,第一个月两个人的工资就过万了。幸好我们当年辞职,我们走了三年后,我原来工作的工厂改制,全员下岗了。”罗瑞丹说。
来北京之前没有亲身的体会,来了以后罗瑞丹发现,北京企业数量非常多,“我工作的这个企业营业额不到100亿,纳税居然能在北京通州排到前列,这在东北简直就是没法想象”。
“国有企业成就了东北,但现在也的确拖累了东北。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同学最后去了沈飞,几年下来都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公司的业绩和员工的待遇并没有什么太大关系,效益好的,顶多也就是年终奖高一些,而工资则低得可怜。公司的利润,好的时候多往国家交点,差的时候少交点,亏损了国家给补点,就是这样死气沉沉的。”罗瑞丹说,当年自己跑到北京应聘到私企工作时,和父母吵了多少次,父母作为老一辈人对国企很有情结。
在罗瑞丹的印象中,国企改制前后是她家境况最糟糕的一段时期。她父母在一家国企工作,然而2000年工厂破产,所有职工按工龄买断下岗,解除一切劳动关系。罗瑞丹的父母双双下岗,有半年都没有工作,家里几乎到了无米下锅的状态。当时,父亲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去运炉灰干体力活儿,一天收入40元,这样坚持了一年。
15年前的记忆让罗瑞丹无法忘却。“经过十年的打拼,我们现在在这里买了100万的房产,又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要是在老家,不敢想象现在是啥模样!”
这是逃离东北的人们的共同心声,选择范围太窄使得人们的生活缺乏想象,挤破头进入国企,还不如离开家乡发展。
罗瑞丹一个同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算罗瑞丹在北京唯一的亲人,闲暇之余,她们经常凑到一起,谈论童年记忆,回忆东北过年的味道。“贴窗花、糊灯笼、穿新衣、放鞭炮”,那时“酸菜心”是最好吃的小食品,那时“油滋拉酸菜水饺”是真正过年的味道。
如今,他们对年的盼望有增无减,因为背井离乡,罗瑞丹就和同学结伴回家乡和父母团聚,看到家乡的一点点变化,罗瑞丹总有些失落:“乡愁永远停留在那里,但假如有一天,家乡变得‘面目全非’,我该如何安置我的乡愁呢?‘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一个没了故乡的人,只能选择远方了。”罗瑞丹的担忧有些诗意。
出来与回不去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