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春节:赴一场古今之约

2019-02-19 23:07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春节:赴一场古今之约

张德萍/文

春节是每个华人魂牵梦绕的日子,是普天之下炎黄子孙最隆重、最热烈的盛大节日。每逢此时,华夏子孙都身不由己地被一个声音呼唤着——回家!回家!回家!路再长,家再远,纵使跨越万水千山,只为赴一场春节之约!

春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记忆,集中展示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与消费习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

春节,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春节节物的需求都是极其旺盛的。平时尽力节俭,此时竭尽所能,应买尽买,既丰富了生活,也升腾了希望。春节的用品随时代变迁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人们也在消费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享受节日的快乐。

春节的起源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元日”、“上日”、“岁首”、“新年”等,都是指一年的开端。

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春节的具体起源时间已无从查考,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腊祭。《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岁终祭众神,因而春节乃是由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这表明腊祭就是在年终腊月进行的祭祀,其目的是为了对一年中保佑人们取得丰收的各种神灵进行综合性的、盛大的感恩祭祀。

远古的蒙昧时期,人们过着“山中无日历,寒暑不知年”的生活。随着生产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从实践中总结出测定时间的方法。《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有人考证“岁”字原本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称。“年”在甲骨文中的字,像人背禾稼之形,不难理解“年”与农作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许慎《说文解字》:“年,谷熟也。”《谷梁传》记载:“五谷皆熟为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谷物一年一熟,当农作物收获之后,田间农活暂告结束,人们用新米做饭、酿酒以酬谢祖先、神灵,久而久之形成规律,这就是一年一度的“腊祭”。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先民心中,农业丰收均是天神地祇、祖宗神灵保佑的结果,所以在一年的岁尾,进行腊祭,对这些神灵祈祷、祭祀,报答他们的恩惠,祈求来年更大的丰收。“合聚万物而索飨之”,包括天神、土地神、农神、祖先,此外还包括猫神、虎神等等。

当然,这种欢庆丰收、感神谢祖的祭祀活动,并没有固定之期,因此还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节日。它给后代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祭祀成为传统春节的重主题。“时至今日,春节祭祀依然是春节的主内容之一,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乡,不仅是为了家人团聚,同时也是为了回到桑梓之邦,叩拜、祭祀祖先。祖先祭祀与家族伦理是春节历久弥新的精神核心。”(民俗学专家萧放语)从这一点上说,把腊祭作为春节的源头一点都不为过。

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即一年的开端。夏代历法建寅——以寅月作为正月,“寅月”相当于现在农历正月;而商代历法建丑——以丑月作为正月,“丑月”相当于现在农历十二月;周代建子——以子月作为正月,“子月”相当于现在农历十一月;秦朝建亥——以亥月作为正月,“亥月”相当于现在农历十月。汉代初年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等奉命编订《太初历》,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正式颁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夏历把正月设置在早春时节,是大地上万物复苏的季节,所以最能体现出正月作为第一个月的意义。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但正月岁首时间没有改变,年节也就固定了下来。

春节名称的由来

中国古代,“春节”一词是指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春节”用来指岁首新年始自民国。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从上海到南京就职前一天,南京参议院决定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1911年12月31日,沪军都督陈其美按照孙中山的指示,率先在上海宣布1912年1月1日开始改用公历纪元。自此之后,以公历为标准纪年。这时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中国就出现了两种历法体系,一种是官方推行的西方阳历历法体系,作为公共行政、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一种是传统社会的阴阳合历体系,普通民众习惯沿用,以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