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首飞成功,夺下当今航天界“运载之王”的桂冠。这也使该公司具备了在载人探月这样的任务中与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竞争的资本。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SpaceX一次次打破航天界固有的“禁忌”,将传统观念中的“不可能”变为现实,其成功之路引来航天界广泛关注。
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也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其参与层级正由一般配套零部件向总体和分系统提升,但央企“国家队”一直牢牢占据着“主角”地位。“国内民企目前还无法涉足空间活动的主战场,暂时还得依靠‘国家队’担当航天主力军。”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委员说。不过,随着近年商业航天越来越受重视,一些不甘于“跑龙套”的民企开始奋力向航天市场进军,希望能搭建自己的舞台。
在前景广阔的航天市场中,“国家队”和民企如何共同发展?中国什么时候能出现SpaceX一样的民营航天大腕儿?来自两会内外的航天人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顾虑“泡沫”?泡沫中杀出了联想华为
对于民企的加入,“国家队”纷纷表示欢迎和支持。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刘志让代表说:“民企参与竞争是件好事,会带给我们紧迫感,许多优秀资源也能交流应用,不仅双赢,也能促进航天强国的建设。”
但他们也有忧虑。包为民说,航天是高风险产业,如果没有金融保险行业的介入,民企可能很难拿到航天订单,这方面或许有待进一步健全。
刘志让说,搞航天需要高技术、大投入,例如火箭发动机,做到一定阶段,需要大型试验验证设置。如果很多企业都去盲目建设,将来难免造成资金浪费,也会给公司带来风险。“其实我们愿意向民企开放资源或共建平台,包括创新组织管理模式共同提质增效。”他说,“国家是否能分领域、分层次地进行一些引导、统筹?”记者了解到,许多航天专家执此观点。
成立于2016年的天仪研究院,专注于研制面向商业市场的航天系统与载荷,已有4颗卫星在轨运行。该公司CEO杨峰认为,火箭比较特殊,主要是太危险,准入需慎重。但在其他航天领域,无需对一些市场乱象或重复建设太过顾虑。他将此称为“泡沫”,表示“不可无泡沫、不可太泡沫”,这是任何商业领域的一部分。他表示,如果拿其他行业比较,几十年前计算机、通信行业也很封闭,只有“国家队”来干。当国家把它放开,用市场来管理,很快就有联想、华为这样的企业发展起来。“联想、华为都是从泡沫中拼杀出来的,优胜劣汰本是市场规律。”他说。
地上泡沫可以有,天上卫星却不能乱飞。对此杨峰表示,目前从军方到国防科工局、无线电管理局等部门,对卫星发射的审批很严格,层层把关,同时航天活动也要遵循国际空间法,泡沫到这个层次会得以抑制。“有钱你可以在地面造一万颗卫星随便玩,但别想随便发上天。”他说,“我能理解专家对泡沫的顾虑,但不希望这种顾虑对民企形成压制。泡沫中也有有价值的企业,不能全部掐死。”
“国家队”体制限制有待解决,民企更灵活
被问及“中国的SpaceX”何时会出现,许多专家表示:很快。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型号总设计师胡胜云代表说,或许民企在技术能力上暂时有欠缺,但相信将来会具备。同时,民企的优势是体制机制灵活,只要能通过市场手段获得足够的资金,可能会发展得非常快。
“作为央企,发展商业航天面临最现实的困难正是来源于体制机制,这个问题亟待解决。”胡胜云说,例如资金,如果发展商业航天还要靠政府和企业自身投资,显然走不通,必须从市场上融资,按市场规则办事。但很多地方跟央企目前的管理还存在矛盾。
2017年12月,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在上海与8家社会投资机构签订协议,现场募集资金12亿元。“这跨出了很大一步,但还不够。”胡胜云说,靠市场机制拿到了钱,也必须按照市场机制花钱,让它发挥最大效益、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他表示,目前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出台的政策,不仅在航天领域,许多央企都开始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等。虽然目前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国家真正重视,相信一些问题能很快解决。
杨峰很能理解“国家队”的苦衷。“央企为了保证那么大的国家资产不受风险,自然会有一些约束力,这是应该的。”他说,“民企的优势就是足够灵活,想做一件事马上就能调动资源去做。即使有风险,我们会自己承担,不涉及任何资产流失。”
民企需要机会,也要有“太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