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推荐高中各年级经典书单! 专门破解高中生“无书可读”
2019-01-18 17:54 来源:三好网 阅读 /艺术 /历史
原标题:北大清华推荐高中各年级经典书单! 专门破解高中生“无书可读”
高中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到底如何?面对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繁重的课业负担,他们真正拥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课外阅读?他们在考试与阅读中怎样周旋、怎样取舍?有哪些好书值得高中生花时间去阅读?
1
99%的高中生每天阅读不足30min
课外阅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不同,其付诸的行动就会有所不一。文理科生在同时面对人生的分水岭时,都做出了同样的、以高考为重的选择,课外阅读只作为了他们的消遣之娱。
调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爱读书,出现了文科女生>文科男生>理科女生>理科男生的趋势,而且随着升入高年级后,出现了高一>高二>高三的趋势。而且随着新兴媒介在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力度加大,高中生们也逐渐步入了“拇指族”的行列,成为了多频率阅读、浅阅读的一份子,但他们阅读的频率和时长与家长相比,就明显少很多。
统计结果显示,学生每天花于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论文科班还是理科班少于30分钟成为一种常态。而每天阅读时间能够超过1.5小时以上的则没有一人。
不论文科还是理科生都反映说:“除了从早到晚有课堂学习之外,要完成老师布置的如山高的试卷习题,还要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周末不是在补习班继续学习,就是继续做作业,基本没有时间看书。”“而且一天忙完之后躺倒在床上睡觉,周末做完作业也只想睡觉。”
其实想要读课外书的同学大有人在,可是“做作业都要做到12点以后,还要复习,周末还要上补习班,不上就落后别人了,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成绩好的学生想看没时间看,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从来就不喜欢看。
2
常“看闲书”,对高考太有用
语文成绩和课外阅读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在某些方面,语文成绩的高低能反映出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情况,而学生们在课外阅读的质与量上的提升也能对语文成绩起到一定的推拉作用。
坚持“每天阅读”和“经常阅读”的有15名同学,成绩排名都比较靠前,30%的就有10名同学。“有时候读”的同学基本属于班级排名的中游,“很少读”的同学则明显体现出了成绩上的劣势。
很多老师反映,语文成绩高的学生分为两种,一种是这个学生掌握了足够的考试技巧,在答考卷时其答案获得了老师的青睐,但实际的语文能力并不强;另一种是这个学生平日的阅读足够到位,语文能力着实强,无论什么题型他都能应答自如获得高分。老师还说,语文成绩高的人并不代表阅读水平、语文能力就高,但广博群书且善于总结的学生,在考试时其语文成绩并不会差。
另外,阅读是一个长时段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也需要长时期的积累与储蓄,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在短期内就见成效的。
排名靠前的那部分学生,从小就浸泡在“墨香”的书堆里,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他们说“自己患上了课外阅读的强迫症”,几乎每天都要看一看课外书。而且这种强迫不是来自外在的压力,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们不仅有很强的阅读规划意识,调和好学习和读课外书之间的尺度,而且能把阅读和学习结合起来,形成二者之间的互助。
3
高中生阅读面太窄,只看小说和散文
经典和流行在高中生阅读书籍的选择中并驾齐驱。经典、名著是高中生语文教学体系绵延下来的传统青春文学,网络小说、年轻作家倍受高中生追捧。但不论是经典还是流行,学生们涉猎比较深而且比较偏爱的莫过于散文和小说。
除了小说、散文和诗歌以外的书籍,学生们涉猎其他方向的则少之又少,不论文科生亦或理科生,宗教类、应用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从问卷统计来看选择“很少阅读”和“从未看过”的占到了60%以上,而哲学和历史地理类相比之下读过的同学稍微多些。
现在高考阅读的文章越来越偏社科类和生活哲学类,学生们平时读得少领悟少,只要一出到这一方向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答到点上,阅读大题的分数刷刷往下掉。学生们已经习惯了固有的课本教学和散文小说的阅读模式,只要文风和内容一旦转变,学生们就无所适从,不仅吃力于理解文章内容,而且摸不清出题者的思路和意图。学生则认为,社科类的很多文章专业性很强,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就让自己停滞不前难以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