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伶仃情怀,苏权科

2019-02-02 01:17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央视网消息:“700多年前,文天祥过伶仃洋写下‘留取丹心照汗青’,充满了悲壮与无奈。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人就是从伶仃洋口打进来的。所以在这里建桥,一定要建一个为中国人争气的桥,一个在世界上拿得出手的世界一流的桥!”

  港珠澳大桥,筹备7年,施工7年,没有环境基础资料,没有相应设计方法,没有统一施工标准……苏权科和他的团队夙夜匪懈,一个一个地攻克难关。他从正值壮年熬到鬓边泛白。

  “怎样才是世界一流的桥梁?”这个问题在苏权科心中,不止思考了14年。

0

  从陕南汉江大桥,到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再到厦门海沧大桥,苏权科亲身经历了多座桥梁工程质量监督、检测试验、设计施工管理,并坚持学习国外桥梁建设资料,利用夜晚时间学习外语,总结桥梁建设及工程监理工作实践经验,相继完成《桥梁施工违规纠正手册》、《交通工程设施监理指南》和《桥梁施工监理方法与要点》三部著作……

  “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尤其是在装备和材料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建筑理念上譬如耐久性的概念、景观概念也有差异,技术标准滞后,在设计施工阶段,对桥的运营和维护也缺乏周密的预先布局。”苏权科对国内桥梁建设水平同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有着清醒的认识。

  “建一座在国际一流桥梁中能占一席之地的桥。”苏权科把梦想寄托在了伶仃洋大桥上。2003年8月,好消息传来。国务院批准开展港珠澳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并同意成立由香港特区政府作为召集人,粤港澳三方组成的“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2004年3月,港珠澳大桥各项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怀着实现价值、回报祖国的赤子之心,秉持着对人民、对国家负责的信念,苏权科和一帮怀有梦想的同事热情地投身到这一项伟大工程之中。为见证这一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苏权科初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时,还将海沧大桥建成后剃掉的胡须,又蓄了起来,以明建桥之志。

  “我们建的确实不仅仅是一座桥或者一个隧道,我们建的是一个连接,是一个Link。这个Link不光是把三地的地理连接起来,它把我们的思想、感情,包括我们多少年创造优势的东西都能够连接起来,包括把我们的技术标准对接,把我们的规则对接,把我们的理念对接。”

  120年使用寿命,抗8级地震、16级台风,超级工程自然有其不可小觑的建设难度。为了能编制出一套符合要求的技术标准体系、科研规划纲要、设计咨询管理办法、质量管理方案,苏权科飞赴世界各地拜访世界级领军人物,观摩了上百座名桥,组织审查了几十万张图纸,反复论证修改了几百本设计施工方案。

0

  科研中,为了一点点的精度差异,苏权科常常和科研人员反复争论,通宵达旦寻求解决办法。任何一个首制件没做出来之前,他都要找专家反复研究测算,有时甚至为了一个方案召开十几次论证会。

  “我已经用了九牛二虎之力了,这比我在其他工地做的已经好了很多了,你们怎么还不满意?”

  “因为我们不想留下遗憾”。

  在苏权科看来,科技创新是港珠澳大桥的魂,从前期项目的可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创新是逼出来的”“创新不是神话”“创新是一种情怀”,这是苏权科常常用来自勉,也用来激励同事的话。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超长钢结构、“桥-岛-隧”集群方案、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工厂、世界首创的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2万多名建设者,历时5000多个日夜,在伶仃洋上筑起跨海蛟龙,一项项世界纪录就此诞生。

  苏权科力主推行的“需求引导设计”,以及“大型化、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等设计施工理念也受到业内广泛认可。

  港珠澳大桥通车时,苏权科没有把胡须全部剃完,他说:“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所以还在继续为这个桥管好,用好,维护好,再做很多技术创新方面的努力。”

0

  对话苏权科:一个桥梁人的极致追求

 

  央视网:港珠澳大桥前期无技术、无设备、无资料的情况下,如何研究大桥建设的可行性,并制定出标准和方案?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