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13日电“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觉得要让孩子成长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让孩子成为有根的人。”近日,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育人是本,而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又在于立德。
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立德?夏青峰认为,首先培养孩子的志趣。学校以人格教育为基础,建立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与潜能课程相融合的立体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志趣”,引导学生实现“在志趣中学习”。
还要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把校园外的优秀资源引进校园,打开学生视野,也更需要突破书本、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让学生走进自然、社会、世界的大课堂。每学期,北京中学都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依照不同类别的中华文化,制定不同的旅行线路,在实地观察中体会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中的表现。让学生的身心不断与中华历史文化开展具体的、可触及的对话与互动。
此外,学校还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孩子们投入到社会服务中,比如帮助孤寡老人买菜、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去边远地区支教等等。孩子们有了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收获了感动与快乐。而这种感动与快乐又驱使他们去做更多的帮助别人的工作。
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个系统工程。学校不仅要在“学什么”上做文章,还要在“怎么学”上下功夫。
“当下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互相等待的现象很普遍。‘齐步走’的机制,让学生很多时间都是在等待中浪费掉的,课堂学习效益堪忧。”在夏青峰看来,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学习风格是有差异的,而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却经常被要求以统一的方式去学习,不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如何解放学生,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最合适的进度去学习,是学校需要关注与改进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北京中学采用了“走班学习”的机制,但走班不依据学生的成绩好坏或者学习内容的深浅来分类,而是根据学生学习方式的偏好来确定。每门功课分成自修、研修、导修、讲修四种类型,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哪种类型的班级进行学习。在选择之前,学校对每个学生的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与数据分析,帮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类型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其实,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也不一样。老师们也可以自主选择担任哪种类型的教学。”夏青峰说,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老师的作用都应更多地体现在“信任、发现、支持、引导”上。每位学生都与老师签订“当月学习协议”,老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
学校充分运用了信息媒体,突破了时空的界限,由老师或者学生发起,在微信群中讨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愿选择是否参加,课堂学习无处不在。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中学、在做中学,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夏青峰说,“做”不仅仅是动手,更多的是实践、是研究、是创造。(郝孟佳 陈艺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