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网红村小学背后的教育创新之路 到底新在何处

2019-01-29 16:13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原标题:网红村小的教育创新,新在何处?| 观点)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何帆新书的温情介绍,红星新闻的跟踪报道,让四川广元的范家小学走入了公众的视野。北大教授、经济学家何帆称之为“中国教育理念最先进”的学校,走红之后,很多城里家长纷纷打电话给校长要求入学就读。

范家小学鸟瞰图↑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范家小学鸟瞰图↑图片来源:红星新闻

  这所小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据相关报道,这所小学位于大山深处,大都是留守儿童,一多半的孩子还是寄宿的(32/43),校舍也普普通通,但里面的教学,却暗合时下流行的“创新教育”。

  1 班额小,师生比高。

  在范家小学,有43个小学生,13个老师,人数最多的一年级有12个孩子,人数最少的四年级只有5个孩子,平均下来,师生比高达1:3或1:4,很多国际学校都达不到这个配备。

  2 评价多元,教法先进。

  在这里,学科成绩不重要,自己出题自己考,“除了小升初的测验以及市里的抽测,学校都不参与校外的统一测验”;“三好学生”也不重要,“你可以是运动美少年、勤劳美少年、友善美少年、文明美少年、阳光美少年……”(校长张平原语)

  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制教学法,带孩子探索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有《家乡的野菜》《家乡的植物》《家乡的野果》《村里的老井》《微型水电站采访》《留守老人调查》等等,孩子们亲自调查、自己实践、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形成报告,孩子们收获的是真实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孩子自信,师生融洽。

  关于这里孩子的自信,红星新闻的记者写道,随便走进一间教室,一定会收到孩子们的问好,无论谁,都能跟你聊上天。

  何帆老师的书里还有一个更有趣的细节,孩子们课上做了水果沙拉,下了课之后拿去给其他班的同学吃,也没忘记坐在后面听课的他,有两个还坚持喂到了他嘴里。

  这些孩子,面对陌生人没有局促与怯懦,而这与师生关系的融洽是分不开的,同陌生人交往的自信与技巧,是他们从身边的成年人(老师)那里学到的。

  范家小学的案例引起关注之后,我在几个不同的场合都同朋友讨论过,这是一个非常鼓舞人心的个案,无论是校长、老师还是孩子们,都非常珍贵,但要说这是村小的未来出路,是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我远没有那么乐观。

  网红小学的背后

  这样的教育,击中了很多人的想象,师生相识、教育自主、教学真实、学生自信,这不就是人人想要的“教育本来的样子”吗?这样的村小,不正是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吗?

  也不尽然。

  范家小学是个动人的个案,但不一定代表村小的未来方向,因为首先,它是个意外,不一定能够复制。

  其实细读报道也能发现,范家小学超高的师生比,背后是有原因的。何帆老师在书中是这样说的,“以前这里有中学,有小学,共有四五百名学生。后来,外出打工条件好的父母陆续把孩子带走了,剩下的人越来越少”,“学生流失严重,但老师的编制又不能跟着学生的流动转走,于是师生比越来越高。”

  教师编制与学生数量的不匹配,造成了范家小学高师生比的结果,进而使学生们收获了更多的关注,更个性化的成长。而反观一则2018年广西地区教师招聘的报道,《光明日报》的调研组调查了百色、河池、柳州等9个设区市的乡村教师招聘,发现每市均出现数百个教师岗位无人问津的现象,共达2230人。

另一所普通村小↑

另一所普通村小↑

  网红之所以广受关注,大概是因为更多的人身处灰暗之中。根据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规定,城市小学的师生比是1∶19,县城小学是1∶21,农村小学是1∶23,这是绝大多数学校的现状,也难怪很多城里家长会打电话给张校长求转学。

  其次,范家小学能达成现在的“创新”,得到了非常多的资源支持。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