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势浩大的教师罢工终于结束了。“失学”一周的小朋友们撑着惺忪的睡眼,背着各式大书包,摇摇晃晃到学校,像极了排队出行的企鹅。躬身站在校门口的校长,衣着笔挺,和小企鹅们一一击掌,眼睛都湿润了。
罢工前两周,学校就通知了家长,“罢工期间不管学生来不来学校,老师在不在,读书不能停。” 果然,一年级小朋友收到了作业,阅读记录(Reading Log)和读书报告(Book Report)。三年级的收到一张阅读清单外加一篇人物传记,数学提都没提,可见小学语文地位之高。
这几年观察下来,我觉得美国小学抓阅读很有一套,尤其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能力上,老师、学校及社区,处处见心思,真所谓“集一村之力”,值得借鉴。
细想一下,抓阅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像是马拉松训练,需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还不能抓过了头,一旦变成苦差事,孩子是很难坚持的。况且,每个孩子也不一样,有的似乎天生就爱看书,有的则需要耐心等候。
美国小学对学生阅读的要求很明确,每天阅读至少20分钟(Reading Log)、每周写读后感(Book Report or Book Review),不同年龄的阅读和读后感要求是不同的。然而,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花了很多心思在这几件事上:怎样让孩子体会阅读的快乐?怎样帮孩子找到合适的书、喜欢的书?怎样鼓励孩子大量阅读?怎样帮他们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给大家分享几个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参与过的阅读活动和项目。
故事时间(Story Time)
“Story Time”是美国小朋友最熟悉的活动了,只要是小朋友常去的地方,就有故事听。比如学校、图书馆、社区中心、生日派对、主题公园、儿童游乐场、儿童博物馆、书店、邮轮......讲故事的人可能是老师、图书管理员、家长,也可能是警察、童书作家。美国老师讲起故事来有声有色,所以故事时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我孩子书架上的很多书,都是她们在各种故事时间里听过后觉得喜欢买的,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现在。对于喜欢的书,小朋友会一遍遍反复看。故事越听越多,书架上心爱的书也越来越多。
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课堂上的故事时间也由浅及深,从泛读到精读,形式上从听老师讲、问答、复述,到分析故事结构、人物个性、作家的写作风格,甚至创意写作。
老大一年级的老师,做过一期令人印象深刻的“Magic Tree House”故事时间。她用了各种有趣的方式引导阅读及理解(手工、角色扮演、朗读、海报等),解析虚拟故事的结构和写法,她还鼓励学生写续集––每天20分钟自由写作(自选)。
项目结束,老师请家长来班级聚会,孩子们秀了秀作品,家长们这才知道小朋友开始像模像样写小说了,“震惊”到手机都拿不稳了哈。我家小朋友的处女作小说就是它了,翻了翻居然有24章,虽然稚嫩得很,但一出手就是“长篇”,只想说好老师的引导真的太重要了。后来老师告诉我,这是小学生创意写作工作坊(Creative Writing Workshop)的项目之一。
这种自发的模拟写作练习,小朋友一直玩到现在,但凡十分喜欢的探险小说系列和卡通章节书,她都试过写续集。最近我看到她主编的家庭日报(Family Daily News)里有一条杜撰外公要开修理铺的消息,就很像某位英国作家的风格,“My grandpa, the champion of repairing, announced that he would open a workshop...My grandpa fixes things and then turn them into marvellous, absolutely fabulous new things. He can literally fix everything. Broken pens, lights and toys, and also toilets. Once someone left a stinky shoe on his computer...it now still has a quite unfortunate smell." 喜欢写写画画的小朋友,不妨可以试试看。
书展(Book Fair)
每次和孩子去图书馆,都不由感叹美国童书资源之多,质量之好。小学里书也不少,每个教室和活动室都有图书角,学校的图书馆有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帮孩子做阅读水平评估,指导分级阅读。
除此之外,学校每年还会举办几次书展,通常由PTA(家长教师联合会)筹办,是学校重要的筹资活动之一。书展前老师会发一个胸卡,写着小朋友的名字,家长准备的买书钱也塞在里面。书展一般持续几周,每个班每天有专门的逛书展时间。放学后,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再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