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青报刊载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引发现象级关注,友成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在接受善达网采访时表示,引发讨论的关键在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基础性焦虑以及通过技术可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寄予的希望。
在过去数年,友成基金会联合多个组织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实施双师教学,教师培训计划等项目,对学生接受优质教育、乡村青年教师能力提升均有显著的帮助。
汤敏认为,担心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会给学生造成伤害、会弱化老师作用的顾虑完全没有必要。“技术不能解决一切,但在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上,互联网技术开创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汤敏说,不要低估了技术变化带来的改变,“生产工具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成都七中的模式目前来看虽仍有改进空间,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他们所代表的教育信息化对公平教育的作用。
汤敏对善达网表示,在落后地区推广互联网教育,目前还存在诸多障碍,包括部分地区的硬件条件不足,互联网不通, 设备不过等,但最核心的还是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学校校长和老师对教育信息化的敏感度不够,很多设备都闲置在那里,或低水平地使用,还满足放个PPT, 放点小视频上。
他认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是个系统性工程,公益机构可以在前方做互联网教育的探索,但成功之后就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加以推广,这样才能对系统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善达网:中青报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在朋友圈刷屏,您觉得它为何能引发现象级的关注?
汤敏:这反映了国人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基础性焦虑。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争夺优质教育资源,说白了就是争夺好学校,争夺好学校就是争夺优质的老师,优秀师资是最稀缺的。
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学校,而进入门槛又是如此之窄,大学扩招后,现在不是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上一个好大学,继而又引发了能不能上一个好中学、好小学,甚至能不能上一个好幼儿园的问题。
对于很多的家庭来说, 这种焦虑,不亚于买房子焦虑,对找工作的焦虑,对养老,对其它任何的焦虑,因此是一个我称为“基础焦虑”。
政府正在采取一些对策,比如分区就近入学等,但这些在全世界都试过,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成都七中这个案例给大家带来新的希望,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优质课程资源直接引进教育力量薄弱学校中,配合一定的教学方式地改革,能给当地学生带来了切实的改变。
友成基金会很早就开始了我们自己的试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老师做免费支持,我们所做的双师教学、青椒计划,尔后把这种方式推广到农村电商培训,返乡青年培训等,都证明了用互联网是可以把最优质的资源,以最低的成本,以最大的规模,迅速把它推广开来。
善达君:您长期探索互联网教育,并一直支持在偏远地区推广教育信息化,友成基金会很早就这样做了,为什么要选择偏远地区来做这样的教育实验?
汤敏:首先,我们基金会的宗旨是扶贫。 扶贫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要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做产业扶贫等。另一个要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如何做到?最关键的是要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
过去教育扶贫更多地是给贫困生一些补助,怎样不让他辍学,给学校建房子,补硬件等,现在对贫困地区学校国家进行了大量投资,很多地方硬件比城市还好,但这不是最根本的,人才是最关键的。
贫困地区之所以教育水平差,是因为留不住好老师,稍微好点的老师,会被调到县里再到市里,所以贫困地区永远处于教育的最底层。
所以,五年前,我们就开始跟人大附中合作,开展了双师教学。该项目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一到初三的数学课程通过网络每日输送到乡村课堂,使学生在“双师“,一个远程人大附中老师,一个当地班上的老师指导下学习。
与成都七中课堂直播的方式不同,我们采取的是,前一天我们到人大附中课堂把课录下来。 当天晚上,当地老师先看一遍,把太难的部分給剪辑掉。第一天上课先放录像。 当录像上人大附中老师提问人大附中学生的时候, 当地老师把录像机停掉, 由当地学生来回答人大附中老师提出的问题, 由当地老师来判断对不对。
全班基本都掌握了,继续放录像。如果一部分学生还不太明白,当地老师就花几分钟讲一下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