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的基础上,又如何做到张弛有度的管控引导呢。很多父母都明白定规则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事后的监督和执行,这也是人力监管的天然缺陷。以至于常常事前商量好了在哪、何时玩、玩多久、不能耽误学习,孩子一一允诺,可只要走出父母视线之外就忍不住把规则抛诸脑后肆意玩起来。
不了解孩子是在查资料还是在打游戏,不了解是刚打开还是玩了大半天了,不了解看的是科教纪录片还是刷着抖音短视频......这种不了解又是客观的,因为父母不可能不做事整天专门盯着孩子,所以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凡是看见青少年接触电子产品就默认是玩,只能选择采取控制禁止行为。而实际上众多专家都认为,过度控制与过度放纵一样,都容易加重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沉迷。
答:对于网络“洪水猛兽”的传统的观点已然过时。
人民日报:网游出品方在供给端如何把管控做到位?
不过,家长们的担心却未减小反而在继续,毕竟防沉迷不是分析题而是一道实践题。对此,有着十二年青少年绿色上网防治经验的安全专家绿网天下针对问题发声,贡献出了丰富行业经验与成功防治沉迷的成果。
针对情况,格雷盒子APP的时间管理约定可用时段后,其它不可用时段手机自动锁屏;软件管理可限制每个程序可用时长,超出即会关停,且孩子若要安装新应用,家长也可知晓并帮其鉴别过滤。可见技术加持让规则变得有力清晰,能真正做到引导孩子行为。
总的来说,网络游戏已是当代人生活的重要承接方式。客观地讲孩子们还可能从游戏过程中激发梦想的种子,成为未来的画师、程序工程师、创业者等。社会不该污名化玩游戏的孩子,唯一应该防的是沉迷,而这是能通过家长正确及时的教育引导来避免的,这也才是防网络沉迷要有的态度。
数据显示,到2018年中国网民数量已激增超过8亿人,其中青少年沉迷游戏与网络已成为一个岌岌可危的社会问题。但面对它,不少人却仍素手无策。如何对待游戏沉迷行为?能采取哪些措施?连人民日报近日也连续发文诘问游戏从业者,众学者纷纷从成因分析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