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个关键问题在于,我们要对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有一个清晰的判断:民企问题究竟是短期问题还是长期问题?这直接决定着政府的救助手段是一种短期应急措施还是长期的制度性改变。如果用短期手段作用于长期性问题,将会无果而终;如果将长期性手段用于周期性问题,周期过后可能出现新的风险。
市场方面有观点认为,专业高效处置“僵尸企业”,需要职业重整资本的介入——第三方通常可以独立于债权人、债务人、政府,更客观地分析和量化各方利益主体的平衡点。德富资产执行合伙人吴舸指出,职业化重整资本最需要的是全面的能力,主要包括商业能力和法律能力,商业能力甚至大于法律能力。如何进行专业的利益分配和重新谈判,更多职业化重整资本进入或许将成为推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短期来看,房地产市场调控宜放松对开发商融资的各种约束,避免投资增速出现大幅度回落。孙明春提出,放松约束的形式可考虑银行贷款(开发贷、按揭贷款等)、股票市场融资(IPO、再融资、发行REITs等)、债券市场融资(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及信托贷款等。
四是按照市场规律,允许部分房企在竞争中被淘汰,做好房企兼并重组的相关工作。
五是严格把握政策松绑的节奏,在政策落实中要有层次、有步骤的进行,管理好房价波动预期,避免房价报复性上涨。
“僵尸企业”,是指丧失自我发展能力,必须依赖非市场因素即政府补贴或银行续贷来维持生存的企业。
2019年开年后,中央及多省份密集发布了“稳就业”的政策举措,其中民营企业成“稳就业”的主力军。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稳就业”主要靠千千万万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离不开普惠金融支持。1月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再推出一批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性减税措施,旨在缓解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保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扩大就业和消费。
02 行政手段助力中小微,会否暗藏金融风险?
04 出清“僵尸企业”如何在“加大力度”的同时“妥善处理”?
长期来看,扩大有效供给仍是政策要义。以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误区是使用了周期性的调控手段来抑制具有长期趋势性成长的需求,同时压制了开发商的融资能力,才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供需缺口长期得不到弥合。
在这四个关键问题上,我国或许都正面临两难处境。
但民企危机不仅体现在融资难、融资贵等方面,也体现在员工就业方面。
03 金融市场政策频出,如何维稳市场预期?
2018年,是我国房地产政策出台最为密集的一年。
2018年以来,我国的股市、汇市、债市均出现较大幅度波动,市场上已经积累起较厚的悲观情绪云层。展望2019年,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从国际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从国内看,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周期性、结构性因素交织叠加,妥善应对各种潜在问题的复杂性正在加大。由此看来,改革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更多金融市场新政策的出台也势在必行。
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点出了2019年我国经济领域的四大关键问题:房地产、中小微企业、金融市场及“僵尸企业”。
预计,今后监管层将更加积极组织和投资者、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相关的座谈会,就市场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改革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交流。
二是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给予地方政府更多调整土地使用方式的权力,对于部分非一线城市适当放宽“竞自持、竞配建”的要求,土地出让的起始价也要保持合理稳定。
对此问题,CF40成员、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总裁助理伍戈提出了五项建议:
民企是社会活力的肌体细胞,对稳定就业意义重大。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最重要渠道。近年来,民营企业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营企业。此时总书记提出“要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落实好就业优先政策”,正是因此。
在2018年9月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多位民营企业代表表达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提出由于抵押方式受限、信用担保不到位、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不高等原因,民企融资面临困境。
在我国以散户为主的金融市场,有效地向市场沟通政策意图十分重要,对市场预期的管理工作也十分关键。在预期管理上的不当行为,往往可能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甚至产生严重后果。
此前曾有AMC机构人士表示,“希望能有更开放的机会,进入万亿问题企业处置蓝海。”
如果不在此时做好预期管理,难以确保未来风险可控。总书记此时强调“要加强市场心理分析,做好政策出台对金融市场影响的评估,善于引导预期”,可谓十分关键。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机构 四十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