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蔚林: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严重危机与突围途径
2019-01-14 15:37 来源:中小学教育新闻微评 校园 /应试教育 /成绩
原标题:苗蔚林: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严重危机与突围途径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严重危机与突围途径
近年来,街头巷尾关于人的道德底线不断下降的话题越来越多:社会现象中的“坐霸”“抢夺方向盘”,学校教育中的“校闹”“校园霸凌”“毕业多年后殴打任课老师”,等等。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不同层面上的人的素质问题。为什么在近30年来的社会发展中,人的道德素质出现如此严重危机和大幅滑坡?这一社会现象已经引起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仅从教育的角度看,近30年来的学生品德教育严重失落是重要原因之一。学校教育的航船偏离了正确方向,已经影响了两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基础教育的德育喊在首位,其实在学生成绩考核中已经基本没有位置。多年来,从高层到基层的汗牛充栋的文件中,都是说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可是,在基础教育的各层次教育中,评价学生的标准由“三好学生”到“五好学生”,但几乎都是“考试分数第一”“考试分数第二”“考试分数第三”。几乎所有学校的“好学生”标准只有这个“考试分数”。可以回想一下,这些年,哪一次基础教育的业绩考核是以学生的思想品德为重要标准的?多年前学校似乎还有“学雷锋标兵”这个荣誉称号,当下校园里,还有专门用来表扬普通学生思想品德的荣誉吗?即使有,大概也是首先看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再去看看相关表彰可不可以套上去。作为指导学生发展的指挥棒已经远离德育方向,青少年在成长的路途上已经完全南辕北辙,甚至步入歧途。
基础教育的德育活动大多成为纸上谈兵。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这些年里,学校的德育活动空间已经越来越小。看看当下的初中、高中校园里,还有多少不是以文化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呢?一个简单例子:校园里的学生义务劳动,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义务劳动可以说是最基本的德育活动,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光荣,体会劳动中的同学友谊,感受劳动中的集体荣誉感……可是,这样的教育活动在学校里还存在吗?
教育部2013年曾提出要求学校开展“三爱”教育,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以此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族少年儿童代表共庆六一国际儿童节(2013)时强调的“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长大后做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的讲话精神,当年,教育部党组决定从2013秋季开学起,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回看过去的5年,这个“三爱教育”落实如何?2019年1月9日的《中国教育报》发表署名文章《向着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再出发》,再次提出:要从传统的“三好”转换到“三爱”,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劳动是立身之本,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要改变以往教学的“偏科”现象,端正育人理念。但是,这个倡导,会有教育管理者听进去吗?我看,短期内还很难有人去做。教育部发出的通知尚且如此结果,可以想象,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难度有多大!
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严重滑坡。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胜任校内基本体育活动,看似体检指标很健康的学生,身体实际耐挫力已经大大降低。站久就晕倒,运动不慎就骨折、稍有碰撞就会发生严重伤害……案例比比皆是,参与文体活动的基本体力支撑都成了问题,还谈什么德育活动?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几乎没有安全保障,春游、远足、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痴人说梦……学生除了作业就是考试,这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里学生的全部生活,有主张“应试教育”论者还举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学生之“苦”的例子,证明当下国内基础教育严重应试倾向的正确性,却罔顾西方基础教育学生之“苦”在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在一些实施极端应试教育的学校里,如何组织学生作业、如何组织学生考试、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所有时间都成为展示给参观者顶礼膜拜的“仪式”了。这种教育模式制造出来的学生,除了优秀的分数外,教师、家长、社会会关注学生的品德素养水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