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杨

2019-01-14 14:23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国家有关部门和整个社会都非常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阶段最突出的热点问题之一。据《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严重不足。在学习日,我国中小学生平均睡眠只有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时间(9小时以上)低了1小时23分钟,是全世界活得最累的中小学生群体之一。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问题,要从教育本身、学校、家长、校外教育等方面深入剖析根源、寻求对策。

  一、目前中小学存在的课业负担问题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重,“课时多、作业多、课程多、教辅多、补课多、考试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六多三少”现象已经成为常态,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主要的具体表现有以下方面。

  (一)结构性负担重,教育观念扭曲

  从宏观上找本源,中小学课业负担重的问题与政绩观有一定的联系。很多地方的政府把教育工作的兴奋点和着力点都放在升学率这个指挥棒上,围绕升学考试这个指挥棒运转,这种片面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下的“制度性加负”是导致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地方政府把追求升学率看作办人民满意教育的主要标准,当中小学生家长把通过考试升学作为改变命运的直接道路时,教育的根本任务就不再是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是沦为一种工具。这种教育观的扭曲,导致整个学校教育体系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这些课程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这种扭曲的教育观,给中小学生带来的是一种单一教育活动导致的“结构性负担”。

  (二)学校课程失衡,减负政策有待完善

  学校课程结构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遮蔽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领域主要表现在文化课学习领域、知识学习领域,而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等教育领域处于弱化、边缘化状态,学生的实践教育、科技教育、创新教育、综合教育则处于边缘化甚至缺位状态,这势必会加重学生的“智识”负担。分布失衡的课程课业要素及负担,也会破坏课业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和谐性,影响学生合理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构建,并最终阻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家校合作变形,未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中小学生的教育生活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整个社会的教育生态,迫切需要家庭教育观的协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相互绑架,教师把家庭作业的压力传导给家长,家长在叫苦的同时又采用种种方法给孩子补强,无形中给中小学生带来“价值冲突性学习负担”。一方面,学校贯彻教育相关政策,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减负”。另一方面,家庭存在着普遍的心理紧张,实践着 “加班加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抢跑行为,拼命在校外培训机构加码,成为事实上的“增负”。家校之间的沟通、合作缺失,分散了教育的向心力,客观上助推了学习负担。

  (四)对教育培训市场缺乏规范和引导

  近几年学生补课已成为常态,教育培训市场过热,逐利性倾向较为严重。在无限制的利润驱动下,一个核心产品的持续市场化升级终将会破坏教育生态系统平衡。一方面,部分教育机构无证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误导家长,鼓励孩子提前学、抢跑道学,严重者会影响孩子长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规律;另一方面,部分机构为了吸引家长,虚假广告造成家长人群集体焦虑,引起教育行业部分秩序的不规范。第三,缺乏行业监督,部分培训机构收费标准自行定价和涨价,侵害家长孩子权益,将教学服务彻底商品化、数量化,更加加剧唯分数倾向。培训机构几乎不受约束的逐利性不论对孩子的成长还是学校的教学秩序都会产生不可估量深远的不良影响。

  二、综合施策 有效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

  从长远看,要破解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个教育中的最大“顽症”之一,需要综合整治,切实改进考试评价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政绩观,着眼于制度减负

  减轻中小学学业负担过重,要抓住制度性减负的“牛鼻子”,系统施策,综合治理。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地方政府的教育政绩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把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常识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原则。一是要继续加强相关政策文件中具体要求的落实,停止统一的违规上课、违规作业、违规考试,建立防范学校加重孩子课业负担的制度化环境。二是加强对各级党政干部教育政绩考核,出台对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考核的一揽子方案,用科学的教育政绩观这根指挥棒,去撬开治理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这个顽症的大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课业负担建立全面性、常态性监测公告制度;教育督导部门要把减负工作作为督政督学的重要内容,定期进行专项督导。

  (二)接纳新高考带来的新评价模式,全社会配合育人方式转型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