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过分追求分数升学导致竞技教育北京将健全监管长效机制

2019-01-09 15:3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原标题:北京将健全监管长效机制

  自去年2月以来,教育部及北京市教育部门政策频出,对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作出规范。数据显示,北京市共排查出校外培训机构12681所,其中存在问题的7557所。按照计划,今年6月底前本市将建立健全监管长效机制。在疯狂培训的背后,专家指出,这是由学生和家长过于追求考分和升学导致的。

  熊丙奇(教育专家):

  建议出台相关法律禁止超前教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不少舆论把我国学生负担重的原因指向“疯狂培训”;然而,导致“疯狂培训”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把教育变为“竞技教育”。

  “近年来,为减轻学生负担,我国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减少作业布置,减少考试,不对学生进行排名,还有人呼吁降低课程教学难度,可是,校内减负的结果,却是学生校外增负,学校布置的作业少了,家长主动给孩子找作业。”他认为,教育竞技化让家长对校外培训不敢怠慢,而教育培训机构也成功地利用并进一步制造家长的焦虑,“疯狂培训”就此产生,“只要竞技教育存在,培训热就不可能消除。”

  熊丙奇认为,当前校外培训乱象难除,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小学的提前教学问题、超前教学问题,二是无证无照培训机构的提前教学、超前教学问题。“前一方面问题是因为,我国各级政府教育部门把升学率作为政绩,纵容学校的违规办学,对违规抓升学应试表面反对而实际支持。而且,我国没有治理超前教育的法律,因此,对超前教育的治理,主要是应对舆论,而非真治理。后一方面问题,则是我国对教育培训机构缺乏合理的监管体系,采取的是前置审批的监管方式,这导致注册成合格的培训机构门槛很高,一些机构就干脆选择无证无照经营。”

  “整顿、治理培训机构,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他建议,首先,我国应该出台《禁止超前教育法》,对体制内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统一治理,以此维护教育教学秩序,而不是目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治理;其次,我国应该转变对培训机构的监管思路,不宜继续高门槛的前置审批方式,理性的监管思路,应该是降低准入门槛,把所有机构都纳入监管体系,实行“低门槛注册+教育备案+过程监管”的体系。“这要求监管部门下放权力,做好依法监管和对培训机构的服务,即目前正在推进的‘放管服’改革。”

  “在整顿培训机构的同时,必须改革我国教育评价体系,让我国基础教育摆脱‘竞技教育’困境。”熊丙奇认为,在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难以摆脱分数评价的情况下,要真正落实为学生减负,教育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中的一条政策尤为重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严禁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升学情况与考核、绩效和奖励挂钩。“这就是要扭转地方各级政府的升学政绩观,推进基础教育走出升学教育模式,实现所有学校依法规范办学。”

  窦桂梅(清华附小校长):

  调整教育综合评价体系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认为,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其中,要做到釜底抽薪,关键的一环就是调整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因此,要加快改进综合评价的杠杆,撬动素质教育的落实,倒逼课外培训的良性运转。要加强高考改革宣传力度,要深入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家长心里。让今天的家长知道,未来高考的学生不但要有知识,更要有转化和运用的能力。”

  在她看来,机械、单一的题海战术早已不适应当今高考、中考改革评价的要求。学生只有在课外走进博物馆、科技馆,走向社会,开展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才能像全国教育大会提到的那样“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获得真正的素养发展。例如北京市中、高考改革,一改以往唯分数论的招生形式,与立德树人挂钩,与每个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发展、个性特长挂钩,强调综合素质在考试招生录取中的重要性,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这种评价与育人的挂钩,势必导致校外培训机构重知识、补分数,抢跑、抢学的功能失效脱钩,倒逼校外培训机构在学业功能脱钩中重新定位,提供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补给。

  相关链接

  规范培训机构办学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