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农村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重 不该只剩手机陪孩子

2019-01-05 06:18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内容提要:为防止儿女沉迷于手机游戏,王宏建告别了打拼15年的城市,返回老家湖南农村。他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没收孩子们的智能手机。

陪伴农村孩子不该只剩手机

为防止儿女沉迷于手机游戏,王宏建告别了打拼15年的城市,返回老家湖南农村。他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没收孩子们的智能手机。

王宏建对孩子们的抵触情绪早有心理准备,但“收缴”过程还是要比想象的更加艰难,两个孩子一直在质疑父亲口中“沉迷手机荒废学业”这一结论。“一直不准用,直至考入大学”,王宏建的这一句狠话,让儿女颇为不满。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87亿,其中农村青少年网民比例为27.6%。据估算,农村青少年网民近千万。面对智能手机,隔代监管的困境和乡村教育的尴尬,让农村青少年手机依赖问题凸显。

有多少父母能够舍弃支撑整个家庭生计的工作,返回农村老家看管孩子?难道只有没收手机,把孩子与互联网完全隔绝,才能解决问题?治理农村孩子沉迷手机,净化农村教育环境,该从何处下手?

1.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今年,王宏建的女儿刚刚考入中学。她喜欢拿手机看短视频,从做完作业直至睡觉前,手机一直不离手。以前,爷爷的唠叨对她没有多大作用。这一次,父亲的归来让她倍感压力。她所在的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学校管理非常严格,明令禁止在校使用手机,开学没多久就有两个同学因为在课堂上玩手机而被老师当场没收。

在当地,一名17岁农村少年沉迷手机直播软件,以不吃不喝等方式威胁父母为其充值,短短两个月,就花掉了两万多元。这让王宏建下定决心将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要是现在还不管,可就刹不住车了。”

没收手机之后,“暂时有点成效”,儿女们与王宏建的交流多了起来,学习时间也明显增加。但是要一直隔绝孩子与网络的接触吗?王建宏摇了摇头,没有给出答案。

“一刀切反对农村孩子使用智能手机、接触互联网,既不合理,也不现实。”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涛表示,智能手机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借助移动互联网,原本横亘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数字鸿沟”正在消弭,而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一些优质的益智类游戏也承担着促进孩子社会化的正向功能。

李涛坦言,在一些手机游戏的“攻势”面前,农村孩子显然难以抵挡,容易影响学习成绩,长时间盯看手机屏幕,更会危害身体健康。沉迷手机游戏,容易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虚拟世界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是引发现实社会恶性事件的导火索。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成瘾性网络游戏、邪恶动漫、不良小说、互联网赌博等不断出现,造成一些中小学生沉迷游戏、行为失范、价值观混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甚至出现人身伤亡、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

2.对抗枯燥的日常生活

手机游戏的吸引力,为何那么大?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曾对全国10个省区市6000多名学生及其所在的家庭进行过详细调查,分析得出有四类青少年容易沉迷网络:缺乏温情教育方式、缺乏社交能力、面对压力缺乏应对能力、自我认同度比较低。

这一系列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长期存在。他们长时间面临父母的情感缺失,孤独感强烈,而网络游戏无疑是他们实现快乐的便捷渠道。一款风靡当下的手机游戏就能把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统统拉进游戏的“朋友圈”、生活的交际圈。在乡村一隅经常能够看到三五成群、年龄相仿的少年围在一起,捧着手机玩得尽兴,更有一些旁观者不时提供“场外指导”。

手机网络游戏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交际功能,在农村学生群体中更加突显。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他们会进行“虚拟社交”,分享游戏心得,扮演“成功者”,获得难得的成就感,从而形成“圈子”。

李涛表示,手机游戏是农村孩子能够获得的便利、廉价、成本低的娱乐活动,他们借助手机游戏来对抗枯燥的校园生活。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游戏时间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5小时”占比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占比分别是18.8%和8.2%。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