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7年02月27日 06:02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1月10日,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正式对外宣布,成功研发“笔尖钢”,百亿支圆珠笔有望安上“中国笔头”。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我国圆珠笔长期承受缺“芯”之痛。这意味着,历时5年攻关,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国产化、自主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人们期待,有更多创新破解“小不点儿”的缺芯痛。视觉中国供图
2月1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一时间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于工科教育的广泛关注。
对于广大学子及家长来说,这份《指南》为专业选择提供了新的参考,而对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等工科教育体系的践行者来说,如何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三大问题,是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未来最需要什么制造业人才
对于制造业来说,未来最需要什么人才?
在《指南》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其列出的“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在这份预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个专业榜上有名。
根据《指南》,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909万人。
对此,《指南》提出,要引导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
除了这10个领域,《指南》还指出,要围绕“四基”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对此,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杨秋波表示,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已经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
“面向光子与量子芯片、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基因组健康技术等前沿交叉与未来技术的人才培养仍未引起足够重视。”杨秋波说。
杨秋波认为,随着更多“AlphaGo”的出现,未来的工程科技人员需要应用现在还未出现的技术,去解决还未出现的问题。“科技革命改变教育内容,信息革命改变教育模式,工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帮助未来的工程师们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因此,杨秋波指出,必须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培养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
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在哪里
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这样的地位离不开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建立起来的工科教育体系。这些年来,我国的工科教育已经交出来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我国的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根据教育部的公开数据,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指出,我国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可喜的成果背后,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