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解放陪读妈妈》的短片在社交媒体上疯传:一群手持题板或作业本的小学生走在街头、游乐场、步行街等公共场所,向路人寻求作业题目的解法,但是一群又一群路人走过,鲜有人给出正确答案。
“求答案”事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引起广泛讨论,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一道题讲了九十九遍,第一百遍还是做错”、“学了十几年哑巴英语,没法教孩子开口”、“题目越来越难,幸亏提早毕业”等评论引发众多家长共鸣, 这背后也反映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据《2017教育的价值报告》显示,全球各国和地区的平均教育支出,华人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支持力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综合来看,中国家庭的教育支出当属全球第一。
即便中国家长极为重视孩子的教育投入,也真金白银砸下了不少钱,但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社会、学校、家庭,三者在孩子的教育成长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孩子的习惯养成、性格塑造以及品质培养都与父母的教育存在非常大的关系;学校教育是主体,孩子将在学校接受系统的知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而社会教育则扮演着补充和强化的角色,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会对家庭和学校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但是在中国,父母普遍更看重学校教育,而忽略家庭教育。据调查,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承担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同时,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妈妈们在真正遇到问题时,大多力不从心。这主要体现在:
首先,妈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分身乏术。多数妈妈在承担家庭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全职上班,因而很难有充裕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久而久之,妈妈与孩子之间会产生距离感,当孩子的性格、习惯、学习出现问题,妈妈很难及时发现并纠正。
其次,缺乏多学科指导的能力,多数妈妈难以面面俱到。比如,英语注重词汇、语法和发音,但是很多家长因为长期不使用的缘故,再重新辅导孩子有些困难;面对数学难题,一些妈妈即便能得出答案,也存在难以用匹配孩子学龄的知识进行讲解的问题。
最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部分妈妈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比如,一些妈妈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将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强势干预孩子的学习生活。这样一来,在妈妈长期焦虑的情绪中,孩子也会感到压抑,或是失去学习兴趣,甚至出现逆反心理,使得家庭教育问题进一步加剧。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 总书记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因此,为了全方位培养孩子,家长们必须更加重视家庭教育的质量。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教育呢?
第一,爸爸需要肩负起家庭教育责任,与妈妈并肩作战。
在很多家庭,爸爸只是在履行自己的社会功能“赚钱养家”,却忽视了另一项重要的家庭功能“对孩子的教育”。实际上,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除了指导课业外,爸爸还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激发孩子更多的潜力。比如,相对妈妈,爸爸往往更加理性,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自主意识等能力;同时,相较于妈妈,爸爸作为男性更有兴趣与孩子一起完成运动、手工、自然观察等成长必修课,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想象力和创造性。
第二,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全面健康发展。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认知、情绪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需要有意识地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沟通,从单一的家长角色转变为朋友、玩伴、老师等多个角色。并且,家长在学科知识的辅导外,也应更加注重艺术、科学等多元知识的启蒙,开拓孩子的眼界,赋予孩子更多的发展可能。
第三,借助专业平台给自己“减负”,让孩子接受更加科学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