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5 17:11 来源:青鹿教育 科学 /教师 /四年级
原标题:一图带你迅速了解《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的核心内容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这是我国首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德智体美和学校教育教学等状况进行了客观呈现,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建议。
下面用一张图带你迅速了解核心内容!
一、质量监测:我国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体检仪”和“指挥棒”
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奠基性工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并强调需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十九大强调要创新监管模式,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摸清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现状、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自2015年起,开展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目的是为了科学评估全国义务教育质量总体水平,客观反映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基本状况,系统监测国家课程标准和相关政策规定执行情况,为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完善教育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指挥棒”和“体检仪”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对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状况的监测,有利于扭转部分地区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学生主要标准的做法,在义务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方面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收集学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客观数据,能对国家和地方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状况进行全面“体检”,为诊断问题、分析原因、调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推动义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在开展过程中立足中国国情及教育教学实际,不断发展特色,开拓创新:监测指标和工具的研制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重点测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度;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坚持能力导向,突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测查;注重对课程教学、师资保障、学校管理、资源配备等教育质量关键相关因素的监测,力图通过监测数据结果发现质量提升的着力点;搭建开放平台,汇聚千余名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政策与管理等学科领域的专家以及一线教育行政专家、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师广泛参与监测工作;根据监测工作实际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不断促进监测方法和手段升级;构建严格规范的监测实施流程,对监测数据采集全过程进行监控与管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积极开展国家、区域层面的监测结果应用,发挥教育质量监测对决策调整与教育教学改进的支撑作用。
二、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主要发现
2015年-201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组织实施了第一周期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监测以四年级、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分年度开展德育、语文、数学、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六个学科监测工作,并对各学科的课程开设、条件保障、教师配备、学科教学以及学校管理等相关因素进行测查。2015年-2017年期间,抽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73个县(市、区)的572314名学生参加监测。同时,监测还对19346名中小学校长、147610名学科教师及班主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监测数据,主要发现如下:
1.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积极,具有良好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