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高校·学科·育人:高等教育现代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杜玉波,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炯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凯,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常务副组长陈浩,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成员、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前校长穆罕穆德·阿斯加尔(Muhammad Asghar),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副校长马丁·卡罗尔(Martin Carroll),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大学教授约翰·丹尼斯(John Dennis),英国创新创业中心执行委员克里斯·布朗(Chris Brown),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中国委员会总裁王啸宇,韩国成均馆大学教育学系系主任高长完,学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叶之红、王小梅,以及学会部分理事、中外专家学者、博士生,及新闻媒体等1000余人参加了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管培俊、副会长刘川生分别主持4日下午的开幕式和主论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代表学会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结合论坛主题中的“高校、学科、育人”三个关键词,谈了三个理念与代表们共享:一是继续强化高校办学要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二是继续强化学科专业发展要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三是继续强化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他指出,继续强化高校办学要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一个国家的大学办得好不好,看这个大学如何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视察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全国高校思政会上总书记再次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为服务”明确了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遵循。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源不断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高校要紧紧把握好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导向,更加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突出对国家和社会贡献的价值追求,突出扩大国际交流合作的办学方略,突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的本质要求。
他指出,学科建设水平的现代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是衡量高校学科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拼的就是它有哪些王牌的学科专业,拼的就是这些学科专业是否有市场和前瞻性。当前,人才的供给和市场需求“对不上”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亟待超前谋划培养。因而,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要自觉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瞄准行业企业发展趋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我们高校的办学要特别关注学科专业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等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办学质量和效益对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学生、家长、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他指出,继续强化育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最终要落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上。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比它的规模大小、数量多少,而主要是比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看一所大学办得怎么样,不是看一时的规模、数据,而是要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杰出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2017年5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创新性思维、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要按照这样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环节,把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首要追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他强调,一年一度的学术年会暨国际论坛是学会重要的学术活动,是学术立会的重要表现形式。论坛的举办,对于推动交流、繁荣学术、创新理念、引领研究、指导实践、服务改革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凯宣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表彰第十三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管培俊主持开幕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刘川生主持主论坛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作了题为“建设一流本科、做强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报告。吴岩司长以习近平教育思想为指针,以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为依据,以高等教育重点工作为任务,从这三方面进行了主旨报告。
他指出,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用习近平教育思想指导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习近平教育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深刻领会“四为服务”的教育方针,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深刻领会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要求,深刻领会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育人要求,深刻领会对教师的德才要求,深刻领会加强高校党建的保障要求。其内容非常丰富系统,思想极其深刻高远,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刻领会思想实质、准确把握科学内涵,有力推动工作实践。
他指出,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引发未来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重塑国家竞争力在全球的位置,颠覆现有很多产业的形态、分工和组织方式,重构人们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与世界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发展阶段、结构体系、环境格局发生了改变。我们的战略任务要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从培养数量充足的专门人才向质量优良的高素质人才转变。
他指出,高等教育的六项重点工作为:做好引领服务三个一流、健康中国等七个中国建设;促进公平,服务“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优化结构,服务普及化高等教育多样化质量要求;推动融合,服务高等教育“变轨超车”跨越式发展;鼓励创新,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倡导质量文化,服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作报告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常务副组长陈浩作了题为“促进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研究报告,他重点介绍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论纲》总论,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本系举要”60条。全文围绕顺应时势发展、重新认知高等教育的本质与属性等10大方面,分60条论述,逻辑严谨,深入浅出,全面涵盖了高等教育及其实施机构高等学校方方面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和思想理论认识与发展水平;探索并展现了“全面正面、主流主导、前沿前瞻”的集成创新精神和个性化研究方法,推动形成了实践丰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良性互动,对践行“用发展着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常务副组长陈浩作报告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作了题为“做好立德树人大文章”的报告。陈骏校长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中“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为立足点,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既是“双一流”建设成功的关键,也是最大的难点。在过去的10年间,国外大学的本科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呈现出通识性、交叉性、自主性、研究性、创业性、贯通性等6项特征,国内大学则是围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精品视频公开课”等项目展开。他以南京大学十年教学改革探索中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三三制”“二三三”“四三三”和“五四三”本硕博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等为例,倡导在双一流建设中,以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任务,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回归大学之道,真心解决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真正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办学中的中心地位。
南京大学校长陈骏作报告
吉林大学校长李元元作了题为“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报告。报告主要内容为“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任务落到实处”“以综合改革为途径,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他指出,高等教育现代化至少包括“理念”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水平”的现代化、“条件”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等核心要素。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任务的落实,重点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点环节,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加快信息化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此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还需以综合改革为途径,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吉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作报告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作了题为“关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的报告。他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能力,历来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关注和探索的核心问题。报告从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出发,阐述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认识;二是对一流大学建设卓越本科培养体系的认识;三是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的认识。其中,着重结合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历史性转变,介绍中山大学在建立卓越本科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即全面推动以“学科与专业融合”“本科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融合”“德育与智育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科研与教学融合”为基本内涵的人才培养改革。同时,报告强调我国一流大学评价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立足于“四个服务”根本,提出对一流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的思考和认识。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作报告
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副校长马丁·卡罗尔作了题为“深度参与大学生的学习世界”的报告。他着重强调运用科技手段参与大学生的学习,诸如学习管理系统、虚拟教室和电子档案袋等手段。科技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就促使了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未来劳动力需要适应变化、具有全球意识以及社会流动能力。当下在科技驱动学习行为的大学环境下,大数据指导下的人性化设备与全球网络,可以为以前不敢想象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无限可能。报告中提到这种科技与学习相融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与外界联系的机会,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副校长马丁·卡罗尔(Martin Carroll)作报告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作了题为“地方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的报告。报告以苏州大学为例,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根本使命”“地方大学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质量”“制约地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因素”“苏州大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四个方面,重点论述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第一职责,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之中,营造教师热爱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长效机制和办学氛围。以服务地方为己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多方协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引领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以国际标准为参照,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大力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积极“走出去”,传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作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作了题为“立德树人: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我们今天所立之“德”,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德;今天所“树”之人,是为党和人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引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强化实践养成。积极构建全方位工作体系,夯实制度保障,加强组织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作报告
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成员穆罕穆德·阿斯加尔作了题为“提高高等教育现代化,促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报告。他指出,中巴经济走廊(CPEC)对于巴基斯坦而言,不仅是局势的转折点,也是其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石。巴基斯坦“愿景2025”清楚地阐明了其社会经济建设的重点领域。同样,中巴经济走廊的长远规划预示此地区亟需知识输入,以期尽最大限度发掘其发展潜力。报告从入学、质量、相关性等方面阐述了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愿景2025及其战略驱动力,并分析了其对于巴基斯坦“愿景2025”与中巴经济走廊长远规划的推动作用。报告最后提出了加强中巴两国学术合作的建议,从而提高巴基斯坦高等教育现代化,以期实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长远目标。
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成员、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前校长穆罕穆德·阿斯加尔作报告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作了题为“国际视野中的本科教育”的报告。他从“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本科教育”“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反思”两方面,指出了中国本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基础不够厚、口径不够宽、跨学科程度低、国际化程度低,以及六大反差:课堂教学的反差、通识教育的反差、质量保障的反差、以学生为中心的反差、教育公平的反差、教育技术的反差。他指出,在本科教育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我国存在三大惯性:课堂教学的惯性、专业教育的惯性、学科教育的惯性,这些惯性已经被模式化和固化,且已经进入集体无意识状态。产生这些惯性的根源就是前苏联模式。最后,他得出结论:大学的本质功能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核心是回归课堂教学;用教育技术倒逼教学中的惯性;走出与超越前苏联模式。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作报告
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作了题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报告。他从“北京大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改革中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古典语文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PPE)专业、整合科学”三方面,重点阐述了北京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为目标,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创造更大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和复合型背景。以“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为方针,从培养模式入手,努力构建多样化、多模式、个性化的多维立体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流动自由,鼓励院系间更多的合作与融合。鼓励学部、院系、研究中心及教师团队建设多层次、有特色的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包括跨学科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跨学科系列课程或课程模块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开展古典语文学项目、政治学哲学经济学(PPE)专业、整合科学专业三个学部内和跨学部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实践。
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作报告
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颁奖仪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康凯宣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关于表彰第十三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等领导为5位获得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作者、5位指导教师、2位提名奖作者颁发了证书和奖金。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学生颁奖仪式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三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学生指导教师颁奖仪式
论坛期间,同时举办了2场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论坛,12位博士生在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4位博士生导师作点评和指导。
博士生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协办,得到北京奥鹏远程教育中心(“MOOC中国”联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