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练兵 赢在竞争起跑线
正是在
腾讯校园之星优才计划收获到的项目实战经验,为我与国外教授的沟通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又是一年一度大学生毕业时,当大多数社会新鲜人正在为自己的前程徘徊奔波时,能够同时收到北美名校UNC, UCSB, Purdue, Buffalo,Stony brook,ASU等诸多知名大学的offer无疑听起来更像一个梦,而北京大学信息与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的郑泽宇却早将这个梦变成现实,他向朋友们如此解释自己为何能获得如此多国外知名大学的青睐。
让郑泽宇感觉收获颇丰的
腾讯校园之星优才计划启动于2010年9月份,首期优才计划从清华、北大两所高校200多名申请者中,共招募了6名学生,由腾讯公司副总裁、首席架构师、腾讯研究院院长郑全战博士亲自带队,通过成就互联网人才之路主题讲座、技术项目、圆桌会议、企业实习等系列活动,让首批学员亲身体验从产品策划到技术研发、再到运营推广的整个产品实践过程。这是腾讯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几次
人才培养创新计划,在腾讯内部
人才培养机制上也极其罕见,优才计划的项目负责人透露。
面对如此现状,注定企业在人才培养上要寻求新的模式,此次优才计划在人才和产品层面的双重成果输出,无疑给在校学生和企业搭建了一个顺畅的沟通平台,让学生与企业双方有机会提前相互了解,预先完成技术和企业文化等多方面的沟通与磨合,促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非常迅速和理性地选择并投入工作,也有利于减少企业的前期成本和风险。
事实上,也正是通过该计划,张俊杰被腾讯的企业文化所打动,并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参加腾讯校园之星优才计划,使我认识到决定一款软件成功的因素不仅仅是要有先进的技术,更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现在加入腾讯了,希望在这个优秀的团队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打造更多能打动用户的好产品。
项目组成员在头脑风暴:中为腾讯研究院院长郑全战,左二为优才计划参与者-清华大学学生张俊杰
据了解,本次腾讯校园之星优才计划除了有互联网行业顶级专家全程指导外,还有实际的创新产品输出。之前参加的很多培训活动主要是针对理论的培训和研讨,没有最终的落地产品,而这次我们以互联网实际应用驱动进行项目研发,尝试了推出一款基于云存储免费数据同步服务,作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成果,张俊杰介绍说,在开发项目中,每周都会有一次项目例会,可以聆听来自专家的技术或产品方面的讲座,并且大家可以一起讨论项目开发问题,无论是在会上还是会后,学员们都可以和导师们1对1交流。
有业内人士表示,继腾讯高校创新论坛、创新大赛、创新俱乐部等多种渠道的人才储备渠道后,校园之星优才计划无疑是腾讯在培养优秀的互联网人才之路上的又一次创新尝试,让学生和企业双双赢在竞争的起跑线上。一方面,学生可在企业提供的实战培养平台上,提前完成对自身职业规划、技能以及企业文化的思考和锻炼;而作为实战经营的企业,合理运用企业优势力量,通过整合创新层层递进的方式,完全能够承担起推进人才培养快速、持续发展的责任。不难预见,这种模式将会是未来中国创新型人才的培育方式之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如何缩短从社会新鲜人到企业主力军的最后一公里早已成为如今企业在人才培养上重点关注的问题,通过校园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前入驻高校也成为众多知名企业的新选择。但究竟什么样的校园培训活动才是高校学生所真正需要的,首期学员、来自清华大学的张俊杰接受媒体采访时的回答带来一些启示。之前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一些知名企业的暑期夏令营和实习活动,但腾讯校园之星优才计划则更像一个人才培养的孵化器,据张俊杰介绍,该计划的很多培训都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培养互联网开发人才。学员们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可以了解整个互联网产品的开发实践过程。在学校中,我们往往缺少这种直接接触到互联网业界前沿观点和技术的机会。更难得的是,优才计划有腾讯研究院院长和资深技术专家担任导师,而通过该计划的全盘深入培训,张俊杰已于2010年底成为了腾讯的新生力军。
现有的教育体制无法输出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的人才,而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去培养,尤其是在技能及企业文化方面,很多高校毕业生也要经历转型的阵痛。有教育专家指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用人不仅要看文凭,同时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社会竞争的加剧和节奏的加快,企业对录用的人才能否尽快融入企业氛围、熟悉业务和工作要求等问题尤为重视。
优才计划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