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一百零几所部属大学都相对基础比较好

2018-12-16 04:52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但是,从根源上讲,跨省生源计划的调整也只是缓兵之计,虽然给中西部地区的考生增加了录取机会,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公平就是打破过去的利益格局进行再分配,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平衡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只有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硬件设施,提升教育师资力量,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才能真正推动教育公平。

  比如说江苏省,今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同比下降8.27%,是连续第6年下降。但江苏省的高校总数已经雄踞全国第一,“211”高校总数也领先于其他省市。因此,江苏省高考录取比例一直在连续增长,去年已经达到了88.8%。如果按考生和家长的希望,招生名额无限增长,如此一来,考生人数下降,但录取人数却不减反增,录取比例就会大幅度提高,甚至出现报名人数少于招生计划的情况,这对于高校和家长可能都不是好事情。毕竟没有哪个学校愿意把排名为最后5%的考生也招上来。所以把更多招生计划投放到其他生源较好、较多的省市,也是高校自身生存法则的需要。另外,从长远来看,如果只局限在本省招生,可能很快会出现报名人数低于招生计划的情况,这样一来,高校便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生存危机。如果江苏把所有招生计划全部都投放给江苏、而不面向其他省市,估计江苏全省的考生都被录取完还不够。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高校的快速扩招。中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高校招生数量便从1998年的100万左右猛增至2015年的700多万;高考录取率也由1977年的4.7%增长至80%左右,江苏、内蒙古等很多省份的录取率甚至超过或者逼近90%。所以,上大学其实越来越容易。比如说河南,之前在河南考大学非常难,2008年河南的高考录取率只有42%,但在全国各地高校出现生源计划无法完成的情况下,很多生源计划就投到了河南。因此,河南的高考录取比例从2008年后迅速提高,到2012年高考计划录取率已经增长至86%,当然,河南省的考生人数也在下降,2008年时河南的考生人数大概是98万人,而最低时只有70多万,考生数量的增减也是导致其高考录取比率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也需要承认各地在高等教育上的不均衡。上世纪50年代我们在高校的布局时就是按大区中心省份、中心城市相对集中布局的。比如陕西虽然在西部,但是其学科门类和学校总量都是比较高的。而相邻的河南省就很少,没有一所部属学校,这也是造成今天大家觉得不公平的根本历史原因。

  教育公平是永恒的追求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的《2016年部分地区跨省生源调控方案》一出台就在江苏、湖北等省份引起轩然大波,这在高校招生领域是新政策吗?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美国斯坦福即将卸任的校长约翰·亨尼丝日前访问上海,谈到了他的骄傲与遗憾。骄傲的是能让穷孩子上得起斯坦福,免除家庭年收入低于10万美元的学生的学费;但遗憾的还是教育公平,他遗憾地说:教育公平的实现还很缓慢。我想,这就是全世界普遍面临的难题,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接近,但我们恐怕很难完全实现最理想的公平。

  减招”是个伪命题

  陈志文:招生名额不是根据一个既定的公式就能推算出来的,要考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其中既有高校的自主行为,也有教育部门和发改委的宏观调控,非常复杂。我没有参与到具体的规划决策执行过程当中,这方面的信息了解得也不多。

  陈志文:2008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最高峰1061万,之后迅速下跌,到2015年,高考报名人数已经比峰值减少了100多万;2004年起,小学一年级新生下降至1700万左右,到2014年仍然不过1700万。也就是说,从2016年以后的10年间,中国每年的18岁适龄人数基本探底,而高考报名人数应该也不会有太多增长,参加高考的绝对人数的减少是一个长期现实问题。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