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品牌集体沦陷
运动品牌格局正在运动之中
近日,在中国的一些商业街,几乎所有运动品牌都有打折促销活动,从5折到1折,不少知名品牌都在其中。而在这样持续低迷的销售背后是多家运动品牌公司业绩下滑、关店的窘境。
搞不定“90后”业绩下滑
最新的资料显示,2013年阿迪达斯在大中华区销量增长7%,远低于2011年的23%和2012年的15%。而李宁、安踏、特步、匹克、361度、中国动向等国内六大体育品牌除了中国动向净利润有所增长之外,其余5家公司的2013年的业绩均有下滑,其中,361度的业绩更是下滑了近七成。
有分析认为,除库存严重外,消费主力人群的购物需求变化是导致运动品牌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和“80后”注重“品牌”不同,“90后”在消费上强调个性,偏爱“限量”,喜欢为新鲜感买单。
深陷“关店潮” 收缩战线“自救”
2012年以来,受库存影响,国内运动品牌集体遭遇寒冬,为了改革渠道和消化库存,关店潮在各个体育品牌中轮番上演,国内六大运动品牌关店数已超3000家,其中匹克和李宁在2012年关店数量就有上千家。
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李宁牌常规店、旗舰店、工厂店及折扣店的店铺数量为5915家,较2012年12月31日净减少519家。与李宁相似的匹克,去年授权经营零售网点数目净减少471家。关店的数量最多要属361度公司,其成人运动服装零售点比2021年净减少783家,特步的关店数量最少,零售店净减少150家。
业内指出,频繁关店、库存积压、订单下滑成为各家体育用品企业头上的三把刀。
砸钱模式面临转型
据了解,终端渠道扩张、广告投入、赛事赞助……近几年体育用品行业依靠所谓的“砸钱模式”享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2011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外需求不振、产能过剩、行业过度扩张的大背景下,运动品牌迎来前所未有的销售难题,陷入高库存困境。
库存危机高悬
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六大国产运动品牌库存总计为36.99亿元;2012年,其库存总计为33.24亿元;到了2013年,各品牌库存压力并未减少,李宁、安踏、匹克、361度、中国动向和特步的存货分别为9.42亿元、6.89亿元、3.66亿元、4.09亿元、1.83亿元和5.37亿元,库存总计依然维持在31.26亿元的高位。
业内人士表示,高库存历来是纺织服装业的“顽疾”,尤其是运动休闲类品牌。因此去库存一直是服装类品牌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大部分企业的解决办法都是打折促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压力,但是企业自身也将承受利润下降的损失。
有分析人士指出,当前国内运动品牌高库存是因为中国市场发展不完备,长期以来运动品牌公司形成了“只管批发,不管终端”的理念。而经销商在门店建设方面也缺乏培训和认识,未来需要建立完善的商业模式,才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90后不爱林志玲
有资料显示,运动鞋和运动服装最大的消费人群是15-25岁的年轻人,而其一旦工作之后就会开始以西装皮鞋为主,消费人群的变化以及锐减正成为国内运动品牌不能承受之重。
以李宁为代表的运动品牌在过去10年能够高速增长,与80后人口出生高峰不无关系,但随着时间推移,主力消费人群90后人数与80后相比变少,消费人群大幅下滑,运动鞋服陷入了盲目扩张—库存高企—关店潮的覆辙。
业内举例称,2010年,李宁公司开始品牌重塑,选择了全面拥抱90后这一年轻消费群体作为重点品牌路线,试图从年轻消费群中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保持持续的高增长,但是却出现了“新用户不买账、老用户不买单”的尴尬现象。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李宁品牌的代言人林志玲对70后、80后应该具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但对90后来说完全失效。90后正处于由产品消费向品牌消费转化的阶段,面向90后的消费体验会影响90后群体日后人生的消费选择。运动品牌在行业转型的道路上,正面临着90后的挑战。
未来需要拥抱互联网
体育品牌困境蔓延
有关运动品牌企业的前景,眼下提及做多的就是“向零售转型”,无论是李宁还是安踏,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进行着商业模式的调整,不过这些自救举措还只是在补过去的欠账。在完成调整之后,本土运动品牌的下一步又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