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国内的“减负”话题让人们再次关注日本的“宽松教育”,甚至有人将日本的“去宽松教育”作为我国不应该实施减负的一个理由。那么,日本的“宽松教育”到底是怎么回事?
日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行了日本“宽松教育”主题沙龙,邀请日本大使馆参事官藤岡謙一、北京日本人学校校长栗本和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三友阳子,和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高益民围绕这个话题,揭开日本“宽松教育”的真面目。
“宽松教育”的来龙去脉
当天,三友阳子介绍了“宽松教育”的由来。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生活富裕的同时,学校教育出现系统主义的“填鸭式教育”,导致考试竞争激烈,校园欺凌和暴力等诸多问题。为此,日本文部科学省于1978年提出了要精选教育内容,旨在实现学生过上宽裕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的目标,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要紧缩至核心部分。1989年,日本第四次《学习指导要领》修订,基本目标是培养能够自主对应社会变化,有丰富人格的日本公民。1998年,《学习指导要领》再次修订,把全面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教学内容削减三成,增设综合学习时间。而后几年,有关“宽松教育”导致学力下降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如今所说的“宽松教育”主要说的是1998年的这次修订,2002年开始在一年级实施。
从1987年开始任教,有着32年教龄的栗本和明校长,正好经历了“宽松教育”时代。从1987年到2004年间,他先后在四所学校任教,据他回忆,学校经历了一周上六天课到一周上五天课的改革,为此本来安排在周六的游泳等社团活动被迫取消;到后来学校增加综合实践科目,但是许多老师不知道如何开展,为此学校比较混乱,老师也很迷茫。经过5年的探索,学校开始步入正轨;到2004年,学校的上课时间无法保障45分钟,从而将开学典礼、运动会等活动取消来上课……
据藤岡謙一介绍,对比1992年和2002年,也就是“宽松教育”前后的课时数,小学国语课一年减少了459课时,社会课减少75课时,算数减少142课时,理科减少70课时;在初中,国语课减少105课时,社会课减少55课时,数学减少70课时,理科减少25课时。
“宽松教育”导致学力下降了吗
一直以来,很多人将日本2003年和2006年PISA测试下降的原因归结为2002年开始实施的“宽松教育”,那么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真的是“宽松教育”导致了日本学生能力的下降吗?
在高益民看来,这有些武断。“宽松教育”是在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第二年的PISA测试学力下降就归咎于“宽松教育”有些不妥。两者的关系还应该具体分析。
很多人对“宽松教育”的误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其名字“宽松”,高益民解释说,“宽松教育”是一个政策性词语,并不是严谨的学术词汇。它是相对于之前的“填鸭式教育”来说的,日语“填鸭式教育”的意思是把一个箱子或容器灌得满满的,一点缝隙不留。所以,“宽松教育”只是相对于这个来说。
此前还有认为“宽松教育”误人子弟的说法,比如学校将圆周率教成是3。三友阳子介绍,日本文部科学省从来没有这样说过,而是校外培训机构贴出了这样的海报。
栗本表示,无论是“宽松教育”还是之前之后的教育,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中培养学生什么样能力的标准并没有改变,比如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间的对话、深入学习等都非常重要,并没有太大改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学力下降呢?高益民认为,首先1998年刚刚修订要领时,就有学者在大学里做实验,发现许多中小学的题目大学生不会做,便发表了学力下降的言论。另外,在高教授看来,两次的PISA测试,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也加入了测试,名次非常靠前,也导致了日本的排名比较靠后。
藤岡謙一则认为,“宽松教育”的出发点是1978年提出的培养独立思考、创造新事物人才的目标,这是正确的想法。但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倾注时间的,当时削减课时的做法是不当的。此外,当时出现的应试教育和校园欺凌问题,与学习内容、时间较多没有直接联系,文部省试图通过实施“宽松教育”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有待思考的。
三友阳子同样认为不能单纯地把学力下降归结为“宽松教育”的失败,她表示,学力下降是因为一个更宽广的世界与日本整体上发生了变化,而“宽松教育”还没有发挥出有效的作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