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隨著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入推進,政法類高校應把立德樹人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更高遠的歷史站位、更寬廣的國際視野、更深邃的戰略眼光,為新時代培養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法治人才。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培養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法治人才,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鮮亮底色,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性質和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決定了中國大學必須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最鮮亮的底色,完成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德法兼修是對法律人的時代要求,是法治人才培養之魂。
新時代高校法治人才培養,必須高度重視司法實踐。青年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又要行萬裡路。高校要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法院、檢察院、律師事務所、企業等在法治人才培養中的協同育人作用,依托國家“雙千計劃”,暢通高校和法治實務部門雙向交流渠道,一方面加大選派優秀青年教師赴法律實務部門挂職鍛煉、交流學習,引導他們深入了解中國法治實踐﹔另一方面,延攬律師、檢察官、法官等實務人才擔任實務教師,深度介入法治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設計、專業教學等人才培養全過程,將中國法治實踐的最新經驗和生動案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時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逐步構建中國特色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提高法治人才培養與人民群眾期待的契合度。
法學學科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教育就要處理好知識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培養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的法治人才,就是要著力培養中國司法實踐需要的法治人才。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教師隊伍素質直接決定著大學辦學能力和水平。世界一流大學都有一個共識,就是必須擁有世界一流的師資隊伍。“師者,人之模范也。”政法高校要引導法學教師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堅定理想信念,帶頭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精心打造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法學教師隊伍,引導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老師,更好地擔當起法治人才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
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
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
中國的高等教育必然要扎根中國、融通中外。培養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法治人才,就要樹立國際合作教育理念,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法治人才。扎根中國大地辦高等教育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統一的。當前,中國不僅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走向世界,法治建設也逐漸躋身法律全球化進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框架下的國際合作和司法協助逐年增多,如何在國際秩序建構中提升中國話語權,對培養具有國際對話能力和處理涉外司法事務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一組數據顯示,世界衛生組織有7000多名雇員,中國雇員隻有40多人。在全球100多個國際組織中,我們還存在“代表性缺失”的現象。
新時代高校法治人才培養,必須要把修德放在首位。高校要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加強學生對法治事業的認同和熱愛,不斷強化他們對社會主義法治事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培養新時代法治人才,一方面要主動適應法治國家建設需求,結合各高校的自身辦學特色優勢,明確法學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建設重點,不斷提高法治人才培養與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適應度﹔另一方面要立足於中國法治實踐,以德樹心,以法塑身,加快推進法學學科“雙一流”建設步伐,推動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的“一帶一路”法學研究與教育合作,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法學成果與中國特色法學成果。同時,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研究,為世界法學教育體系提供中國思考。
為此,新時代高校法治人才培養,必須要擴大教育開放。高校是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高校的法治人才培養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處於基礎性、先導性地位,並承擔著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合作交流的重要使命。當代大學生有更強的自信、更大的表達欲望、更多元的人生追求和更寬廣的國際視野。高校要努力探索形成靈活多樣、優勢互補的高水平法治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扎根中國大地培養中國優秀法治人才,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中國擔當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另一方面,積極利用海外優質法學教育資源,拓寬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國際組織合作交流渠道,深化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學分互認、教師互換、學生互派、課程互通等實質性合作,並搭建平台、創造條件,選送法學專業師生到國際組織任職實踐,培養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善於維護國家利益、勇於推動全球治理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為“一帶一路”建設行穩致遠和國際司法合作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不斷提高法治人才培養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