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培训机构 > >>  正文

MORE图说教育

北大教授:高校不应做排名高墙内的“深宫怨妇”

2018-12-25 06:37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排行。对于如今的各大高校来说,不论是学校排名还是学科排名,都是一件让人既爱又恨的事情。

  它在某些方面虽然能够刺激学校发展,但是却同样存在漏洞和隐患,为高校和学科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五届年会暨“重构教育评价体系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博雅讲席教授陈平原在谈及他眼中大学排名的“是非功过”时,直言“大学排名害惨了教学,也害惨了人文学”,学者不该做“深宫怨妇”,而应当积极介入排名规则、标准的制定中。

  1

  大学排名的是非功过

  问: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在您看来,大学排名对于高校的发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陈平原:早在十年前,我就专门谈到大学排名的问题,那时我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学排名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对于大学排名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存在质疑。

  目前,高校排名只靠数字,而数字是很容易做假的。即便数字不作假,也会有些数字有效,有些数字则无效。

  而人往往都会趋利避害,尽量生产对自己有利的有效数据。这种用“数字”的衡量方式,会使得大学的教学、科研等各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损害。

  大学校长对排名也是又爱又恨,明知这样的衡量方式有问题,但迫于整个大环境,又不得不参与这样的排名。

  可以说,大学排名给当今中国大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问:您曾经提到过,目前高校中,被大学排名害得最惨的是教学?

  陈平原:大学的使命是教育、培养人才。以曾经的西南联大为例,在其存在期间,西南联大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

  那时西南联大的研究生人数不到100人,资金的短缺也导致了很多科研实践都难以进行。但正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去,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如今,在大学排名的规则下,很多超出数字统计之外的工作会被无效化,教授们也普遍不再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学生身上。

  特别是大量本科生的教育资源,被投向了那些如肥皂泡般五光十色的幻境中。这使得近20年来,中国大学固然在飞速发展,但却充满了内忧外患。

  在排名的影响下,大学的个性也都逐渐被消灭和同化,很多大学都在举全校之力做同一件事情。

  而在我看来,再伟大的事情也不可举全校之力,这等于把大学的教育功能彻底废掉了。

  2

  被害惨了的人文学

  问:您提到被大学排名害惨了的不只是教学,很多学科也深受其害。那么您觉得最深受其害的是什么学科?

  陈平原:我在很多篇文章中提到过,大学排名对于大学和院系都会产生影响,但最不能够忍受的是人文学科,损害最严重的也是人文学科。

  这是因为自然科学成果的评定和社会科学成果的评定,虽然标准不一,也受到很多人的诟病,但是相对来说还算是“靠谱”。

  然而,这种标准在人文学上就很不“靠谱”,人文学里的特异性、精神性以及思想性最容易在排名中被抹煞。

  在社会更喜欢用数字和金钱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衡量学科价值的今天,人文学科显得更加脆弱,也更易受伤害。

  我们看到很多高校都想要成立或合并医学院,因为其投入和产出明显,对学校排名也有着显著的帮助。但却很少有学校想扩展或增强文学院,因为它的“效果”不明显。

  问:作为一名中文系的教授,您认为人文学为何在大学排名中会受到这么大的影响?

  陈平原:其实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每个大学的评价体系里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即只要是数字化的评价,就容易出问题。

  在排名和评价中,用与衡量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同的标准来衡量人文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社会上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整个社会就有“重工轻文”的倾向,在大学里一旦排名,就必须有数字,但是思想是看不出数字的,更不能够用数字加以衡量。

  人文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好的剧作家、文学家和好的史学家做学问,一个人、一个脑袋就够了,不一定非要组建一支团队。

  这个特点在越优秀的人文学家身上,表现得越明显,他们往往是特立独行的。

  在北大,我就认识很多这样的人文学者,他们不要课题,只凭良心、凭学问、凭大脑,一直前行并不断有成果产出。

  而且这些成果比同学科中,那些手握很多经费的人花费三两年就出产的成果要好得多。

  因此可以说,当前用课题项目、重大资金、庞大团队等数字做衡量标准的评价体系,对自然科学会有损害,对人文科学的损害尤其明显。

  3

  积极介入,不做“深宫怨妇”

  问:既然人文学在大学排名中处于如此弱势的地位,我们该如何做才能够保护人文学,扭转这样的局面呢?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