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培训机构 > >>  正文

MORE图说教育

培训机构为何成为“公害”?真正问题在学校教育

2018-12-18 18:38 来源:互联网综合 作者:佚名

资料图:小学生们正在课堂内认真听讲。/p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资料图:小学生们正在课堂内认真听讲。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原标题:治理减负难,对焦学校教育“刮骨疗伤”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小学生减负”“课后三点半”等问题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这些都是长期被诟病的“老问题”,多年来反复治理却始终存在。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不能是“头痛医头”的末端治理,而需要从源头上综合治理,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教育生态,将家长、学生从种种纠结中解放出来,重新树立对教育功能的价值认同。

  对话嘉宾:

  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赵琬微(半月谈文化教育领域资深记者)

  1

  培训机构成“公害”,真正的问题出在学校教育

  赵琬微:

  前些日子,教育部等四部门发文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目前已初见成效。

  但由于“减负”问题存在多年,学生负担过重成因复杂,专项治理“一阵风”的长期效果还是让人不敢放心。对这些校外培训机构,您怎么看?

  杨东平:

  这一轮的教育治理首先从课外培训开始,因为课外培训问题非常突出,绑架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公害”。

  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培训机构对学生负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稍微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仅仅是“病灶”而已。

  培训机构被称作“影子教育”,因为它与课堂教学如影随形。真正的问题出在学校教育,正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催生了繁盛的培训机构。

  为什么家长要花钱去辅导,为什么多年“减负”治理越减越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减负”课题组调研发现,在上海、北京、成都、杭州等城市,课外补习已经演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竞赛。

  为什么“大吃大喝”管得住,一个培训却管不住?很简单,地方教育部门的整个评价体系都是应试导向,这才是问题根源。

  其次才是教育机构的逐利,家长的无理性等。这一轮对课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从去年开始,上海、成都开始试点,要求对义务教育负有管理责任的地方政府改善治理方式。

  可以说,应试教育这么多年,我们“小升初”激烈的程度,完全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对教育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

  这种不健康的生态是由公办学校、培训机构、民办学校、家长、地方政府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共同催生的。

  2

  70%的学业负担来自校内

  赵琬微:

  我理解的教育“生态失衡”是多数人违规,造成明规则失效、潜规则横行,甚至本末倒置。

  有人形象地比喻为“剧场效应”或者“破窗效应”,因为前排起立的人太多了,所以其他人也被迫跟着站起来,迫于无奈。

  杨东平:

  每个剧场都有保安,政府就是公共利益的守夜人。政府不能放弃这个责任,需要深入细致地做工作。

  首先,要承认学校之间有差距,“择校”热宜疏不宜堵。比如,北京和上海经过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总体上还是不错的,但是在一个学区里,只要有一所比较差,家长还是会择校,所以如果有薄弱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定点解决问题。

  第二,对培训机构恶劣的做法要坚决打击。中国培训机构完全把教育作为生意来经营,其状况比亚洲其他国家要恶劣许多。

  比如对2岁孩子进行奥数教育,幼小衔接班宣传一个暑假就可以让学前儿童达到小学三年级水平,等等。一些培训机构总是搞这种东西,不断地突破底线,不择手段地谋利。

  这种恶劣的做法不要说什么遵循教育规律,连良心都没有了。这些培训机构的背后,是某些上市公司在资本的推动下有极强的趋利动机。

  从世界各国看,对培训机构的管理整顿都是非常严格的。比如韩国对培训机构的收费标准进行详细规定和限制,规定“一对一”1小时最多不能超过多少钱。

  我们现在刚刚开始比较细的管理,上海、成都的管理措施对培训时间有了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的管理需要细化、提升。

  赵琬微: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