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右二)与队友展示亚运会奖牌。
刘银完成了人生的逆袭。 受访者供图
“初中毕业你就不要读书了嘛,出去打个工找个人嫁了就行了。”
9月1日晚,在印尼巨港的扎卡巴林体育中心网球场,胸前挂着一枚亚运会软式网球团体铜牌的涪陵妹子刘银,突然想起了10多年前外公说过的那句话。如今,当年的同学大多或在外打工或在家务农,而23岁的刘银却已经是成都体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软式网球国家队员,也是第一个参加亚运会的重庆网球运动员。
通过体育开辟了另外一条人生路径,幸运吗?近日,回到母校渝北区体校的刘银只是说:“我的坚持,学校的培养,让我做了最好的自己”。
谈到未来的目标,刘银的回答很霸气,“四年后的杭州(亚运会),把铜牌的颜色换一换。”
从小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1995年出生在涪陵区龙潭镇的刘银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从2002年开始就常年在南方打工,她很小就到南川跟外公外婆还有小舅生活在一起。
性格活泼的刘银从小就喜欢跑跑跳跳,每天上学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也不觉得累。2008年小学毕业那年,她代表学校参加了南川区的学生田径运动会,她的耐力尤其是不服输的劲头,很快吸引了不少区县教练们的注意。赛后,刘银入选了南川区田径集训队。
这时,渝北区体校也向刘银发出了邀请,而家里外公提出了反对,说出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但母亲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孩子命运的机会,一个月后,刘银来到了渝北区体校。
“当时看到这个娃娃,虽然个子不高,但身上确实有股劲儿。”渝北区体校校长、前跆拳道国家队队员肖苏芸,也是来自阿坝大山的姑娘,一下子就看中了刘银。
刘银在练习了七个多月的田径后,又练起了跆拳道。“当时我觉得确实没有看错人,她的自律性我从来不用担心,是所有人中练得最多的”,肖苏芸回忆说,“但当时竞争对手很强,参加全市的比赛,刘银都只能拿第二或者第三,我们都笑她是千年老二,一般人心理上可能都承受不了,但她还在坚持”。
“她的第一块网球拍就是我送的”,练了三年多的跆拳道,肖苏芸主动向15岁的刘银建议练网球,“其实当时也有些后悔,因为刘银的家庭条件并不好,而网球的训练成本比较高。”
一次“震撼教育”让她突然长大
15岁才开始第一次练习网球,在软式网球国家队中,刘银是所有选手中接触网球最晚的。
“不过之前田径和跆拳道的经验,让我练网球时显得游刃有余。”刘银回忆,虽然身高只有1米6,但自己奔跑速度和耐力都很好,而跆拳道也让自己具备灵活性。
试训了三个月,第一次参加市青少年锦标赛,刘银就拿了女双第二、女单第四,很快就在重庆市的青少年网球比赛中崭露头角。肖苏芸也很欣慰,“别人打过来不好接的球,拼了命也要怼回去,还是那样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不过,取得一些成绩后,进入青春期的刘银也开始变得叛逆起来,开始放松自己。“刘银妈妈他们打工非常辛苦,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工厂不需要很多工人,刘银妈妈只能上街擦皮鞋,有时3元一双也要擦”。几个教练一商量,给十七岁的刘银买了一张前往广州的单程火车票,让她去看看父母工作生活的环境。刘银回忆,“专门给我买的绿皮火车,最慢的那种,我现在都记得到票价是198元,坐了整整21个小时。”
从小跟父母聚少离多,而这一段时间的相处,让刘银真正的成熟起来,“跟着父母一起生活,我还去父亲打工的工地睡过工棚,看到了他们为了我上学非常不容易,我马上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下去了,应该有一个奋斗的目标”。
回到渝北区体校后,肖苏芸和教练发现,刘银突然成熟了起来,不仅训练更加刻苦,对文化课成绩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刘银2013年顺利通过高考,成为成都体育学院的一名本科生。
放弃川大研究生改练软式网球
读到大二,刘银又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选择——四川大学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本科毕业后去川大读研,而体院的领导和教练则建议她改练软式网球,冲击国家队。
比起再次改变主项,两年后进入知名大学读研显然是一个更为轻松的人生选项,但刘银却陷入两难,这时她想到了和自己朝夕相处了六年的渝北区体校的领导和教练们。
“当时我就建议刘银,能进国家队肯定是一个更高的平台,对未来更有好处。”肖苏芸说。这也让刘银下定了决心,开始练习软式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