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张召忠出生于全国闻名的“武术之乡”——河北沧州,但没有去习武。他没想到后来会入伍,而且成为一名被誉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的“文将军”。
从沉默寡言到演讲大师
电视里的张召忠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但他年轻时却是个羞于在人前讲话的人。“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我一定要躲出去,从来不敢在客人面前讲话,更不用说在公众场合了。”
后来,张召忠到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学阿拉伯语,最让他头痛的是那些颤音,无论费多大劲,音都发不准确。老师告诉他,是你的舌根硬,要想发好音,必须下决心动舌根切割手术。手术完,张召忠就跟换了个人似的,颤音发得既标准又流利。
上学期间张召忠担任班长和党支部书记,“讲话成为我工作和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张召忠在一个盛大的晚宴上担任翻译,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讲话,他一上台就害怕,听不懂、译不出,头脑一片空白。
“从那以后,我开始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并在多种不同的场合进行尝试。演讲是一门学问,不是学术水平高、文章写得好就一定能演讲好的,需要良好的口才,更需要勇气和演讲的艺术。”
1992年,张召忠在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担任主讲人,主讲“舰船知识”、“三十六计古今谈”、“话说海洋”等节目,阐述我国海洋战略、海军战略和武器装备的相关问题和独到见解,使该栏目成为央视最受欢迎的黄金档。之后他又被聘为特邀军事评论员,在中央电视台的《军事天地》、《东方时空》、《中国报道》、《新闻调查》、《今日关注》、《海峡两岸》、《新闻会客厅》、《央视论坛》和《防务新观察》等十余个栏目中担任主讲、嘉宾或主持人,经常就世界格局、亚太形势、突发事件、局部战争等及时进行客观分析和预测,“现在面对镜头总算是游刃有余了。”
以将军、教授身份做主持人,张召忠在国内是第一人。
从机械电子到高产作家
“小时候特别喜欢读小说、诗歌、散文。”那会儿他在农村,能找到的书他都看了,还背下了《唐诗三百首》。张召忠自言《西游记》、《封神榜》对他影响比较深:“当时中国人想象的那些东西现在都实现了。古人的那种想象力、创造力是我创新的动力。”
小学五年级,张召忠就写出了一部10万字的小说,后来他为《中国少年报》的《小虎子》栏目写稿子。大学毕业考试时出三道“命题作文”任选其一,张召忠竟然在规定时间内将三道题全部做完,外国专家给了他少有的满分。
1978年1月,张召忠走出北大校门,为强化英语和日语,他与别人合作翻译出版了美国畅销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
2005年,张召忠领衔翻译美国军事小说家汤姆·克兰西名作《猎杀“红十月”号》,凭借高超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此书立即引起广大“军事迷”和“间谍迷”们的兴趣,顿显“洛阳纸贵”。《谁能打赢下一场战争》、《战争离我们有多远》、《下一个目标是谁》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多次再版销售量达五六万册。《话说国防》一书更是出版不到一个月,销售量就达3万册。
如今的张召忠是一位高产作家。代表性著作有《海洋法概论》、《海洋世纪的冲击》、《现代海战启示录》、《兵器知识库》、《网络战争》、《谁在制造战争》、《中国让战争走开》等。张召忠感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都讲快餐文化,很多人写书不再面对大众。“我是让老头老太太小孩子都能看懂。如果你是一个专家、大家的话,你就应该把最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吃进去的是复杂,而吐出来的是简单。”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的态度,张召忠成为读者心目中的“著名军事主持人”、“军事明星”、“军事评论大腕”。香港凤凰卫视台则称之为“中国首席军事评论家”,《环球时报》说他是“军事研究领域中的顶尖级学者”。
《打赢信息化战争》是张召忠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他说,不光是搞军事的可以看这本书,搞IT的、网络的等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读这本书。张召忠比较喜欢研究这种前沿的混乱的东西,他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做了一个孤独的引领者。
“军事专家就不能打弯弯”
1980年张召忠在伊拉克当翻译,身处两伊交战的战场,已经有十年兵龄的他却对装备、作战一窍不通,眼睁睁看着飞机在头顶上飞,不知道是什么机型,看着坦克、装甲车在公路上行进,不知道是什么型号,一点不清楚交战双方的战场态势会怎样。作为军人的张召忠深深自责。此后,他开始潜心研究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