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 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

2019-03-21 10:08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 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一个平常人

2018-05-07 22:01 来源:剥洋葱

原标题: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 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一个平常人

视频:汶川地震“背妻男”再婚 与新婚妻认识9天

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 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

十年,依然无法忘却。

5·12,汶川,一个刻度,一场裂变,一道过不去的坎,一块敲在人心的钟。

时间永在流逝,我们也擅长遗忘,但有些记忆会冻结时间,对抗遗忘。

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这不是统计学上的冰冷数字,而是那些鲜活生命在生死墙上的清晰“签名”。

他们就是我们,有着对生的炽热,对爱的追寻,对未来的憧憬。但那场劫难丢出了不仁的骰子,于是那些逝者为生者承受了死亡,而生者则用记忆接续记忆,延续他们曾泛起在内心的生如夏花的期望。

是故,我们得沿着记忆溯洄和凝望,望是为了不忘。

我们不能忘记那一瞬的地动山摇、生命零落,不能忘记那些抗灾和救灾的身影,不能忘记首次为震灾逝者降下的国旗,不能忘记灾后毅然的重建、汶川决然的重生……

每次回望,总有些名字会像弹窗那般,从公共记忆的页面弹出——敬礼娃娃、吊瓶男孩、芭蕾女孩、背妻男、“猪坚强”等。这些名字经常带我们“温故2008”,让我们在经历者向死而生的能量中掂量生的分量。

而如今,废墟之上繁花生长,结痂的伤口处生出了新的肌肤。那场重创生灵的灾难,也确实在以历史进步为补偿。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回望——哪怕再厚重的记忆,都无法压过灾难的重量。

十年生死两茫茫,无法不思量,心中自难忘。

新京报评论员 佘宗明

文 | 新京报记者王瑞锋 编辑 | 胡杰

校对 | 郭利琴

►本文约4521字,阅读全文约需9分钟

人物档案

吴加芳,55岁,四川省绵竹市兴隆镇广平村人。

在汶川大地震中,吴加芳因一张骑摩托车背亡妻回家的照片,被称为地震中最有情义的丈夫。不久他又因闪婚和离婚引起争论,“从情义男到薄情寡义男”。

如今,他从伤痛和阴影中走出来,过上坦然平淡的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三个心愿。

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 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

5.12地震中,吴加芳骑摩托背亡妻回家的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吴加芳如今爱养花。花种养在房顶,每天傍晚放了工,换身干净衣服,他就到房顶侍弄花草。

花开得很别致,一根长梗上四朵花,花朵火红,个个成双成对的,像电线杆上的四个大喇叭。这种当地俗称“炮打四门”的花,吴加芳不晓得学名叫做朱顶红,但一直晓得是亡妻石华琼的生前所爱。

背亡妻回家的吴加芳: 我既不“情义”也不“薄情”,只是

2018年5月1日,四川省绵竹市兴隆镇广平村,吴加芳正在屋顶收拾亡妻所爱的一种花,当地俗称“炮打四门”,学名“朱顶红”。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摄

这些红花,妻子曾亲手种在老屋前的坝子上,每一株都成双成对,甜的像两个人的感情。大地震时,断壁残垣落下来,砸毁了花,也带走了妻子。他把妻子安葬在老屋前的麦地里,坟边也种满这种红花,抬眼就能望到。后来,吴加芳各地打工,花朵娇弱,渐渐颓败。

十年了,陌上花败复花开,大地震后的前五年,他陷入“情义男到薄情寡义男”的舆论漩涡中,痛苦不堪,后五年,他努力让自己从伤痛的阴影中走出来,回归平淡。

“我总算从过去的阴影走出来了,但我忘不了过去。”现在,吴加芳每日在工地上做泥瓦工,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三个心愿:修葺后房,给亡妻修坟立碑,让儿子尽早结婚成家。

“累透了,就不去想以前了”

5月2日中午,绵竹27摄氏度,天气闷热,吴加芳挥动瓦刀,劈砖、铲灰、砌墙,汗如雨下。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