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到2007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已经走完了30年的改革发展历程。作为改革的对象和主体之一 —— 中国企业的管理,经历了从政府主导型管理向市场主导型管理,再到政府与市场共同主导型管理的发展演变过程,凝聚了几代企业经营者的创新智慧,融合了西方管理理论与东方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沉淀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一笔丰富的企业财富。回首30年来中国企业走过的管理之路,有感慨,更有启示与希望。
以下,笔者以1978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之间的《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1983年创刊)、《中国经营报》(1985年创刊)、《中国改革报》(1994年创刊)等反映国家经济政策走向、企业改革趋势的权威报纸作为研究数据库,应用文献分析法,对30年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脉络做出初步探讨,与同行交流。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左右,以扩大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
背景环境: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3年十二届二中全会的5年间,国家政治上实现拨乱反正和平稳过渡,工作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而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便是恢复和扩大生产,解决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此阶段,计划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当时的中国企业主体是国营企业,政府发挥“有形的手”作用,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影响显著,所以出现了企业“有了问题找市长”的说法。此阶段的企业管理主要围绕恢复和扩大生产展开。
管理目标:增产节约,增收节支
管理动力:一是政府舆论引导,例如《人民日报》的头版从1978年1月1日开始,总有关于国营企业扩大产能方面的新闻报道;二是政府主导提高企业领导干部队伍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如组织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培训,仅1979年一年就由国家经委组织四期“企业管理研究班”475人;整顿企业领导班子,扩大中青年干部和高学历干部比例;三是政府下达改革国营工业企业管理体制的五个文件(1979年),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四是政府推行合同制采购,允许企业在完成政府计划的合同外,面向市场接受订单。
焦点行业:石油、化工、钢铁、煤矿、机械、运输、轻纺等行业
流行词汇:扩大企业自主权、合同制、生产竞赛、超产有奖
管理内容:针对生产方面的管理包括,一是设备集中管理,专业化分工,提高设备利用率;二是利用现有设备开发新产品;三是抓住重点生产环节,适当更新设备,增加产品品种;四是做好内部科研,赶超国际同行技术。针对下属单位和合作单位的管理包括,一是对下属单位实行两级管理,权力下放;二是对合作单位实行合同制管理。针对职工方面的管理包括:一是整顿劳动纪律;二是推行按劳分配制度,多劳多得,超产有奖;三是组织生产竞赛;四是积极组织群众合理化建议活动。
典型企业: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稳产高产经验(1978年1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大庆油田井下作业指挥部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的五条经验(1979年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上海部分轻纺和钢铁企业增产节约典型经验(1979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等。
管理点评:中国企业在此阶段的所有管理活动,包括对事和对人的管理,都是围绕增加产量降低消耗的目标展开的自发型的工厂制管理,其水平大体相当于西方二十世纪初的泰勒科学管理阶段。在当时特定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下,这种科学管理带来的正面效果就是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积极性,促使中国GDP在5年间增长了46%。但同时也带来负面的效果,如部分企业只顾产量不顾质量;部分企业只顾确保市场订单,忽视政府下达订单(如1983年冶金行业重点企业欠交国家钢材46.3万吨,但同期自销钢材却超过67.2万吨);相当多的企业由于原料采购困难和生产组织不当,出现不同程度亏损。
第二阶段:1984-1991年左右,以提高生产效率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
背景环境: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的7年间,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计划和管理的前提下,有权选择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有权安排自己的产供销活动,有权拥有和支配自留资金,有权依照规定自行任免、聘用和选举本企业的工作人员,有权自行决定用工办法和工资奖励方式,有权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确定本企业产品的价格,等等。此阶段,国家启动国营企业财税大检查,乡镇企业开始崛起,到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1万亿元,超过国营企业。
管理目标:提高效率,扭亏为盈
流行词汇:企业承包制、工效挂钩、TQM(全面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