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牺牲主义
1927年12月20日,北大在杭州举行建校29周年纪念会,马寅初作《北大之精神》的讲演:“回忆母校自蔡先生执掌校务以来,力图改革,五四运动,打倒卖国贼,作人民思想之先导。此种斧钺加身毫无顾忌之精神,国家可灭亡,而此精神当永久不死。既然有精神,必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从沙滩红楼到未名湖畔,从西南联大时期到改革开放新时代,北京大学师生校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的家国情怀生生不息。
92、红楼
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它不仅是老北京大学的旧址,还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地,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内容详见党建思政篇关键词37,39)。开国领袖毛泽东曾在这里工作,鲁迅、胡适、钱玄同、沈尹默、刘半农等曾在红楼执教,这里也曾走出沈雁冰、朱自清、俞平伯、冯友兰、张中行、任继愈、季羡林等知名学者。这些历史和人文渊源,赋予了红楼更多的含义。历经时代变迁,红楼始终令人瞩目。在北大人心中,红楼不仅仅是一栋建筑,更是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
93、刚毅坚卓
“刚毅坚卓”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1937年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夏宣告结束。前后历时九年,大师云集,人才辈出。联大纪念碑碑文中写道:“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在北京大学举行的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上,北大校长林建华说:“联大云集了四方的名师,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气象,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这也是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承与体现。”
94、燕园
北京大学目前所在的校园,原为明代米万钟的“勺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曾为燕京大学校园,故得名燕园。1952年院系调整,北京大学从红楼搬迁于此,燕园成为北京大学的代名词,一首《燕园情》也被一代代北大学子声声传唱。“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北大中文系教授谢冕在《永远的校园》这样描述她。燕园从来不只是一个校园,她是人们心中的图腾。
95、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
1981年,中国男排首次冲出亚洲,中国女排第一次站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北大师生率先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喊出了百年中国的主旋律,也发出了改革时代的最强音,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为祖国和民族的发展进步奉献自己的青春与学识。35年后的2016年9月5日,刚刚在里约奥运会斩获金牌的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到访北京大学,“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再度响彻燕园。
96、守正创新 引领未来
新时代赋予了新使命,新环境提出了新要求。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的今天,北京大学提出“守正创新,引领未来”的使命:所谓“守正”,就是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尊重和坚守大学的传统尤其是北京大学创办百余年来的光荣传统,正道而行、弘扬正气,重塑大学的公信与尊严;所谓“创新”,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全面深化大学综合改革,始终挺立时代潮头。所谓“引领未来”,就是要主动融入国家发展的全局,突出自身的主动性与首创性,积极推动改造现实和开创未来。(文/新闻网记者 高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