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奕雄
编者按:故宫文物南迁华东,避地西南,是战争年代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长征。从1933年2月迁离,到1950年1月返回北京,历时17年,颠沛10多省,这些文物万里关山,多次险遭灭顶之灾。在艰苦的环境中,故宫同仁以保护文物为职志,备尝辛楚;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同舟共济。故宫文物的保护过程,极大促进了抗战精神的形成和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本文作者魏奕雄先生,长期从事故宫文物抗战时迁徙的研究,并利用地方档案优势和口述史料,著述颇丰。本刊现就故宫文物西迁北路途中存藏成都大慈寺之经历刊文,以飨读者。
探知四川省档案馆存有故宫文物迁成都的一批档案,2016年10月下旬,我请乐山市档案馆干部吕小东同志前往复印档案27件计84页。今据这些难得的档案和其他相关资料,撰述故宫国宝存藏成都大慈寺始末。
一、故宫文物告急,南迁西撤计划启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危急,北平难保。鉴于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的历史教训,国民政府行政院力排众议,批准故宫博物院所存国宝南迁。当时择出精华部分59万多件,分装13427个木箱又64包,从1933年2月5日夜开始,在军警严密戒护下,用木板车拉出午门,送往北京火车西站,次日凌晨由铁路运往上海,秘密藏于法租界天主堂街26号仁济医院旧址。加上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国子监的6000多箱,总共19557箱,分5批至5月份运完。1936年12月全部转移到南京朝天宫库房。
七个月后爆发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29日,北平沦陷,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南京岌岌可危。又计划将国宝从南京分三路西撤:北路到西安(后迁至四川峨眉),南路到长沙(后来实际到了贵州安顺),中路到汉口(后来辗转到了四川乐山)。9月16日,50多架敌机轰炸南京,11月20日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同日,文物开始启运,12月8日最后一批迁离南京。五天后,12月13日南京陷落,日军开始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图 | 故宫文物南迁西迁路线示意图,魏奕雄绘制
二、北路计划受阻,临危变道经汉中移运成都
最初对北路的设想,是借存于西安以西的武功农林专业学校里。由于日军轰炸,文物不得不兜兜转转,由南京到宝鸡,再转汉中、成都、峨眉,四度转迁,其漫长历程,比南路、中路更为艰险。
原拟存放陕西西安附近武功农林专业学校的北路7287箱故宫文物,实际上由南京三列火车一直拉到宝鸡才停下,到达宝鸡的时间分别是1937年12月3日、4日、8日。至10日,暂存于关帝庙和城隍庙中。正准备挖窑洞转藏时,因潼关军事形势吃紧,国民政府行政院紧急命令立即转移汉中。于是近300辆次军用卡车,从1938年2月22日开始,分批翻越秦岭崎岖山路,前后46天运完,分藏于汉中文庙和褒城县宗营镇范寨马家祠堂、范家祠堂、东张寨大庙等处(褒城县于1958年撤销,并入勉县)。仅仅一个多月后,又命赶快转运成都,自1938年5月26日至1939年2月27日,经由“难于上青天”的川陕古道,费时10个月运完。当文物全部离开汉中才12天,日军飞机7颗炸弹将原先存放文物的汉中文庙炸成废墟。凶险若此!
从宝鸡到汉中再到成都的转运,都由故宫博物院科长那志良主其事,他在《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一书(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出版)第97页回忆:“在成都的储存地点,是由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亲自到成都去选定的,是东门的大慈寺……汉中到成都,是560多公里,距离不算太远。可是,途中要过几条河,河并非太宽,但一律没有桥,汽车开到渡口,需开到木船上去,然后由船夫把木船往上游拖拉一段路后,再叫它顺流而下,就水势斜行到达对岸,汽车再开上岸去。”
在川北广元城里的三元宫和香林寺,设了一个临时转运站,一部分文物由汉中直达成都,一部分先运到广元暂存,再转运成都。在绵阳附近,一辆运文物卡车不慎从一座临时搭建的便桥上翻到了河滩。幸好,没有落到水中,所载都是图书档案类,车毁而文物无损。
从成都空车返汉中途中,也发生了两次翻车事故。一次是那志良与助手落到路旁稻田烂泥中,另一次是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徐森玉和那志良一起随车翻到稻田里,所幸两次都无人受伤。参加组织运送文物的故宫职员有梁廷炜、薛希伦、曾湛瑶、吴玉璋、郑世文、牛德明,担任押车工作的有吴凤培、刘承琮、马惠深、牛德善、华有鹤。
图 | 装运文物的木箱
三、马衡院长亲自选址大慈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