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5日电 (郑莹莹)有人问他为何不把钱留给子女?他说子女已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钱留给他们是锦上添花,而用于需要帮助的人是雪中送炭,当然是雪中送炭更有价值。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多年来支助困境学生,在社会公益慈善领域做出贡献,被称为上海“慈善校长”。
今年已78岁高龄的他,2004至今,每年元旦后上班第一天和植树节,都向上海师大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爱心基金”、绿化科捐款。2010年,70岁的杨德广决定在余生时间更多地从事社会公益慈善活动,于是将多年积累的书稿费、讲课费100万元,加上卖掉一套住房筹集的300万元,设立“杨德广帮困奖学金”,捐赠给他就读过的小学、中学、大学(每校每年5万元),帮助贫困生、奖励优秀生。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我非常平凡,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以前也是贫困学生。”又言:“我一个人做,不够,要有更多的人来做,所以我也不拒绝被采访。”
杨德广1940年初出生于江苏农村贫苦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文盲,小时候生活异常艰苦。他高中入党,大学毕业留华东师范大学任团委书记,后调到上海市高教局、上海大学、上海师大任职。
几十年奋斗在教育战线,他对需要帮助的学子,有着一份特别的关切之心。
“别人一直问我,你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我说我从来没有想过为了什么,因为慈善是无私的奉献,我真没想到得到什么好处,包括我支助的学生,只要他们成长得好,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我就很开心。”杨德广说。
2012年在慈善企业家的帮助下,他筹资200万元,用于资助甘肃、四川地区小学生营养午餐。70多岁的他连续数年跋山涉水、送上善款,前后共有3000多名贫困生受益。2013年,他发起了从小学一直资助至大学毕业的“西部地区‘一对一’帮困助学”,32名各界人士纷纷加入,筹集150万元,资助了32名各年级的优秀贫困生。
2014年他建立了“阳光慈善专项基金”挂靠“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3年来,200多位爱心人士筹集了200多万元,用于资助新疆、西藏、青海、广西、云南、贵州、内蒙古等地的优秀贫困高中生。
在杨德广看来,一个人来到世上,就要有所作为。
他说,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的生活,有的人出去旅游很开心,有的人养宠物很开心,有的人买个名牌很开心,而他认为最开心的事是能帮助他人,“我不愿意把钱花在买名牌、吃穿旅游上,虽然这些也蛮好,但我认为最开心的事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说慈善确实给他带来了健康、快乐,“我现在身体这么好,很重要的是心态好,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而且我快80岁了,还能为社会做些贡献,还能帮助别人,非常开心,动力就在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