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合肥10月10日电(刘甜甜 汤培亮 吴雯雯)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现已印发并实施,今后五年将努力提升全省防震减灾能力,并把备受关注的郯庐断裂带“地下搞清楚”,对重点区域地下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体检”,为抗御地震“打地基”。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地震速报时间从12分钟缩短至8分钟以内
安徽省地震局副局长张有林介绍说,《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级专项规划。《规划》编制工作自2014年12月启动,历时近两年,按照中国地震局和省发改委的指导意见,地震局坚持开门编规划,深入调研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先后进行了6次修改,形成了《规划》文本,近日由省政府办公厅予以印发。
人民网安徽频道在会议现场采访时了解到,“十二五”期间,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安徽省的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地震监测台站达112个,基本实现一县一台的布局要求。全省地震监控能力达到1.0级,个别地区达到0.2级,地震速报时间从12分钟缩短至8分钟以内。按照《规划》,安徽省“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目标是: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效能,完善现代化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强化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基本做到强有感地震发生时,政府决策有力、应急反应迅速、信息发布及时、社会应对有序。到2020年,全省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监测预报:地震预警可以抢回“黄金15秒”
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注意到,《规划》中提到了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那么,什么是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对公共安全及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有什么意义呢?
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处处长凌学书解释说,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地震烈度速报,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后可能会在震中及周边地区的地表造成破坏,快速获得地震烈度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震区破坏情况。其二是地震预警,是指一次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和电波的速度差(相差数万倍),实现破坏性地震提前预警。
关于地震预警,凌学书特地举个异地预警的典型例子进行了说明:在A地发生一次破坏性地震(一般震级在5.5以上),距离A地100KM外的地方是B地一座城市,地震发生后具有破坏力的地震波传输到该城市通常需要20秒以上,而电波瞬间即可传到。“预警主要就是利用电波和地震波之间的速度差,提前向B地发出预警信息,能够获得不少于15秒的时间差,利用这个时间差切断正在运行的高速铁路、发电厂、大型电站,引导学生、居民做好妥善应对等,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鉴于大别山地区、郯庐断裂带的地震地质背景,安徽省拟在国家烈度速报和预警项目基础上建设省地震烈度和速报预警系统。项目主要包括新建20个基准站、86个基本站、206个一般站,依托省地震台网中心省级建设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中心。建成后能够实现:省内发生4级以上地震,可以在15分钟内获得震中地区重点乡镇及县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实测地震烈度信息,并得到地震烈度分布图。重点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一般5.5以上),可以为距离震中50KM、100KM、150KM、200KM分别提供7秒、21秒、35秒、50秒左右的地震预警时间。凌学书表示:“可能由于系统自身原因,实际预警时间会略低于目标时间,但也已经非常可观。”
把郯庐断裂带“地下搞清楚”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郯庐断裂带,历史上该地区中段的郯城曾经发生8.5级特大地震,影响波及到合肥,这个区域也是地震局努力探索的区域。据悉,“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地震局将围绕把郯庐带“地下搞清楚”重点推进以下项目:一是郯庐带沿线城市活断层探测,即了解该城市地下是否有现今仍然活动的断层。二是开展郯庐断裂带布设不少于500个流动观测点,开展三维速度结构探测,并进行大规模探槽开挖,从而确定郯庐带自全新世以来的地震活动性。三是在郯庐断裂带沿线建设包含20个台站的GNSS观测网(可接收GPS、北斗等信号),和安徽省目前的水准观测网配合,实时监控郯庐断裂带运动特征,如是否存在水平或垂直位移等。四是立足该地区开展科学探测研究,如建立郯庐带地区预报指标体系、前兆异常数据库和干扰库,增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情趋势研判水平,提高震后趋势判定和短临预测预报能力等。
震害防御:“地下清楚、地上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