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鹏 朱颖婕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在群里反馈吗?”“孩子课堂背诵的视频还能在群里分享吗?”开学第一周,沪上一所公办小学办公室里,几位年轻教师正在低声交流。
晚上,不少家长群里也“求救信息”不断:“今天的作业是什么,娃一点没记住,谁方便发一下?”“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娃没跟我说实话,等着明天上学挨批吧”……
日前,教育部在回应政协委员提案时表示,将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减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等现象。
据记者调查,新学期伊始,这项新规已在沪上不少中小学落实。切断了微信和QQ布置作业的渠道,有哪些新型App应用占据了家长们的手机?这些新式沟通软件,会不会让家长继续为了孩子的作业操碎心?而那些失去作业布置权的家长,其内心的掌控欲又将何处安放?
与其关注如何布置,不如关心布置了什么
取消微信布置作业的消息一经发布,有些家长坐不住了:“禁用微信发布作业,那么,改用邮箱或App布置作业,是否有点换汤不换药的味道?”“与其纠结老师如何布置作业,是不是更应该关心学校布置了怎样的作业呢?”
一年级学生家长唐女士对此也哭笑不得。她说:“我们家孩子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才知道,上了小学意味着有回家作业。”去年9月,儿子韬韬进入了对口的公办小学。开学头几天,他一到家就习惯性地跑进房间摆弄乐高玩具。“我问他老师放学前有没有叮嘱什么,他都信誓旦旦地说‘什么都没有’,后来打电话问了班主任才知道,其实语文老师布置了一些口头作业,但儿子压根儿就没有‘作业’的概念,会写的字也不多,也无法把老师的要求抄下来。”
唐女士坦言,近几年上海提倡学生“零起点”入学,韬韬就是一个典型的“零起点”孩子——童年很快乐,课外班上得少,入学前“大字不识几个”。她认为,“手抄作业”是很多小学生要过的第一关,对于大多数小一新生和那些还不能主动记录回家作业的孩子来说,老师借助网络平台说明当日作业和一些注意事项,对于家长是一种有益提醒。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替代微信和QQ,不少家长的手机上都装有一些新型家校沟通软件,不少老师常用这样的软件来布置作业、与家长沟通。
家长代为布置作业,实属无奈之举
当然,也有不少家长对于关闭微信和QQ这一作业布置渠道表示很赞同:“以前,孩子总是以写作业的名义,放学回家就握着手机不放,家里老人不懂,也不知道孩子其实是在打游戏。”
另一位“支持者”陈女士则认为,新规的出台可以“逼着”孩子养成主动抄写作业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在她看来,作业的主体是学生,理应由学生自己负责,借此培养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如果用微信群布置作业,孩子就是被动的,他们会每天等着父母告诉他们今天的作业是什么,记作业、甚至做作业岂不变成了家长的事?!”陈女士说,过去老师通过微信群给家长布置作业,家长一旦接到通知,就要立刻在群里给予回复。这种家校关系,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师职责的后退。
对于“孩子不会写字怎么办”的问题,身为小一新生家长的她倒不怎么担忧。据她观察,虽然刚入学的孩子还不太会写字,但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记录方法,比如不认识的字可以写拼音,还会创造一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特殊符号。
响个不停的微信群“绑架”了所有人
奉贤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李梅告诉记者,对于家庭作业,学校有一套“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学校为学生专门印制了备忘录,用于每天手抄作业、记录注意事项,督促学生养成主动记录作业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老师也会通过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发布作业,方便家校监督和沟通。
“作为老师,采用微信、QQ等布置作业,有时实属无奈。”她坦言,一个班总共50个孩子,总有几个迷迷糊糊的、丢三落四的,还有不自觉的,几乎每天都有家长在微信群里问“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或者“能不能请老师或者好心家长发张图”之类的问题,一来二去,各科老师商量了一下,认为不如每天在群里提醒一遍,这样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