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大城蓝图徐徐展开 到2025年南充将双超两百

2019-03-01 09:15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眺望南充主城区 记者 余中华 摄

眺望南充主城区 记者 余中华 摄

  开栏语

  “主干”引领带动、“多支”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省委提出“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支持南充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为南充建设“成渝第二城”注入了强劲动力。为抓住宝贵机遇,市委提出了“建设成渝第二城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战略目标,大力实施“一主一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主城核心,全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重塑南充经济地理新版图,为2025年建成全省非省会城市中首个“双超两百”城市奠定坚实基础。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加快建设成渝第二城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贯彻落实全省“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振兴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嘉陵江边,一座城市的边界不断扩大,现代化的步伐回声铿锵。南充,一座蕴含2200余年历史的古城,正以无与伦比的巨大能量,缔造出恢宏的场景和美好生活。昨(24)日,记者从南充“双超两百”调规专家座谈会上获悉,到2025年实现城市面积超两百平方公里、城市人口数超两百万,南充大城崛起的路径异常清晰和坚实,其壮美蓝图已徐徐展开。

  以江为轴 强劲动能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2月21日,来自北京、成都的数名城市规划专家与市城乡规划和地理测绘信息局各部门负责人一起, 深入磋商南充城市“双超两百”蓝图的具体细节。在每位专家的脑海里, 一张清晰的拳头形的城市边界图熠熠生辉。 这只巨大的拳头紧攥着宽阔的嘉陵江面, 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脉动的能量和活力。

  南充城市修编早已科学规划了2030年前的南充城市发展远景。 但是这张完成于2017年的城市总规图已然落后于现实发展的脚步。 规划专家们的任务就是尽快完成对此张总规图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南充城市发展的爆发力强劲。从现在来看,2025年将实现‘双超两百’目标,比2030年的规模略小。”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刘鹏介绍,南充“二绕”(第二绕城高速)所包围的区域就是既定的2030年的城市蓝图, 这个蓝图最快将在2025年初步成形。

  “南充城市发展战略是以江为轴,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南部区域主要是以河西工业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和商住区,牛肚坝与359度曲流等地貌与自然奇观, 既是发展的题材也是发展的资源; 依托南西蓬一体发展战略的北部城区,是未来城市发展主要着力点。滨江路北延、金融大道、府荆路等干道和城市快速通道,会将城市核心区的能量外输,形成北部区域热点。”刘鹏说,南充城市骨架已定,大城崛起所产生的发展空间,除了城市自身的快速发展外, 还无缝承接东中部产业的升级转移, 成为实体产业在川内聚集的主战场。

  “城市发展本身也是机遇,城市做大、实力提升之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民生产业和项目会形成洼地聚集效应, 内容和质量得到极大的填充和提升,城市宜居、市民乐业和生活的幸福感会更加凸显。”市城乡规划和地理测绘信息局副局长郭锡效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人的发展。到2025年,南充城市发展“双超两百”顺利实现,南充或许成为川内最大规模的首个非省会城市。

  大城崛起 三大特色奠定南充独特地位

  “大城格局的规划既定,建设的篇章就必须更加出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于涛表示。 南充大城特色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大城格局、大城功能和大城形象。

  于涛介绍,构建大城格局,主要是优化主城空间布局,大力实施“以江为轴、北拓南延、跨江东进、拥江发展”城市发展战略,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高标准打造嘉陵江城市轴线,高起点建设北部区城,高水平发展东部区城,高品质提升南部区城,高要求保护西部区城。推动“南西蓬”一体发展,完成西充、蓬安撤县设区,优化沿线产业布局,推动主城功能合理布局。构建科学城镇体系,完成南部撤县设市,支持阆中、营山建设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仪陇建设现代滨江山水园林城市。

  优化大城功能, 主要是加快建设畅通城市,实施城市干道改造提升,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畅通内部大循环,建设南充二绕,改造一绕为城市道路,建设西顺嘉、顺蓬营、顺仪等快速通道。 抓好国省干道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城乡大联网。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提升交通管控、视频监控、智能停车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加快市民服务中心建设,推行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一卡通”, 让市民享受更便捷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和商贸、餐饮、住宿等生活服务业, 规划建设一批高端消费核心区,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鼓励和支持辖区内大学加快发展, 支持南充高中、白塔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扩散,加快补齐城区内基础教育短板。 加快建设宜居城市, 切实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水平,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的城市生活。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