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作为“舶来品”的无纺布,为何在仙桃长盛不衰?
图为:仙桃无纺布制品供不应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卫华 通讯员 肖波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卫华 通讯员 陈国力
仙桃,世界地图上针尖大的一点。
然而,在全球无纺布产业版图上,它却格外耀眼,一举一动都牵扯着行业格局。
它有着不俗的成绩单:去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无纺布产业基地;同年出口无纺布制品60万吨,占全国40%。
它有着闪亮的头衔:2013年荣获全国唯一的“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称号;去年复评,再次荣膺这一称号。
这一金字招牌为何仙桃独有?作为“舶来品”的无纺布,为何在仙桃长盛不衰?
树起一杆旗映红一片天
“我的订单做不完。”
5月28日,新鑫无纺布制造公司又从美国揽回一份大单,“出仓”计划排到了今年下半年。“我感谢客户,也感谢同行。前者是上帝,后者是加速器。”新鑫董事长付立新说,没有后者,“新鑫或许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眼下,付立新投资8亿元的扩规新项目首期已投产,8万平方米的二期主体厂房正抓紧建设。全部投产后,年销售额将达25亿元,出口创汇8000万美元。
一个全国无纺布制品生产的“大哥大”,为何要感谢同行?他说的同行又是谁?
这个同行就是邓连华。
2011年,邓连华以自己创办的仙桃嘉华塑料制品公司为股本,“牵手”世界500强中国恒天集团,成立了中国恒天嘉华非织造有限公司,引进了全球第三条、亚洲第一条德国莱芬SSS双组份生产线,并组建非织造新材料研发中心,攀上了行业“珠峰”,尤其是批量生产的一次性医用手术衣、婴儿纸尿裤和妇女卫生用品,全球除恒天嘉华和一家日本公司外,再无第三个厂家能造出来。一个投资20亿元的恒天嘉华非织造工业园随之开建,成为全国行业“领头羊”。
一石激起千层浪。付立新意识到,无纺布“大浪淘沙”模式已经开启,要立足、要发展,选项只有一个:由“速度领跑”转向“质量领先”。
此后,付立新投资总额超过15亿元,用于设备更新换代,使产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年产值突破10亿元,成了美国和欧盟顶尖企业的合作伙伴。
引进一只“狼”,培养了一群“虎”。在邓连华和付立新的“刺激”下,仙桃的无纺布老板们纷纷走上提档升级之路。比创新、赛质量,竞逐无纺布“新蓝海”。
仙桃的无纺布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如今20多年过去了,实现了由普通车间向无菌车间、由手工加工向机械加工、由普通制品向高端制品三个转变。企业不再只产鞋套、圆帽、口罩,产品涵盖建筑、医疗、日用、环保、服装、电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共计32类135个品种。目前,全市无纺布产业取得50多项国家专利,与武汉纺织大学等院校签订技术转让合同40多项,38家企业及产品分别通过了ISO9002、CE、N95、FDA等认证。
协会为纽带抱团打造“梦之队”
“我的客户是最挑剔的日本人,我的最大靠山是无纺布协会。”说这话的是仙桃通达公司董事长徐楚彬。
采访中,徐楚彬把这句话说了好几遍。说到协会作用时,还加重了语气。
通达原先是个小作坊,仙桃无纺布协会除了给它送技术、订单,还帮助融资。如今,这个“小不点”长成了“小巨人”,生产的高档口罩专供日本,总投资超过2亿元,上缴税收由原来的几万元提高到300多万元。
仙桃无纺布行业协会整合全市无纺布企业网络资源,建立了无纺布工业城网站,对内链接全市无纺布企业,对外与阿里巴巴、淘宝等国内外大型商贸网站结盟,定期发布行业信息,帮助企业网上接单。
协会还利用相关资源,与兄弟单位一起,搭建了无纺布信用担保平台,向银行申请打包贷款,再向无纺布企业分流发放贷款,缓解企业贷款难。
在徐楚彬等企业家们眼里,无纺布协会是顺风耳、平衡器、加速器。企业招聘员工,协会出台薪资标准,避免招工大战、大鱼吃小鱼;企业接订单,“编队出海”,一同在国内外市场开疆拓土、摘金揽银;企业采购原材料,协会组织企业代表去一起谈判、一起定价,降低经营成本。
队长强,队员弱,无法打造“梦之队”。仙桃无纺布企业聚起来似一团火,散开来像满天星,纽带就是无纺布协会。
因势利导为企业“添柴加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