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不久前在宁夏永宁县闽宁镇观看了宁夏话剧团“大篷车”为当地农民上演话剧《移民之歌》,台上入戏地演,台下出神地看,剧情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台下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笑声和掌声一次次响起。这种送戏下乡至今已坚持34年,深受群众欢迎。
笔者多年来一直跟踪关注宁夏话剧“大篷车”,也深有感触:送戏下乡其实走过的是一条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在话剧前所未有的危机中硬是冲出一条生路。
“大篷车”从1984年开始,至今行驶百万公里流动演出超过8000场,用老百姓看得懂、听得懂的方式,把精神食粮送到千家万户。“大篷车”的生命力源于贴近农民和农村,始终以农民为中心,艺术形式内容都从农民的喜好出发,在农村演出也是在农村采风、采访,给乡亲讲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请农民“审稿”。演出的时间、地点由观众定,盛夏把阴凉处、严冬把太阳地、背风处都让给农村观众。这种几十年坚守文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精神,在全国都有启示意义。
“大篷车”虽然没有豪华音响灯光等设备,但演出小分队给农民群众送上了高质量的文化大餐,至少有300万以上的农民看过他们演的戏。别小看这个数字,他们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了农村的文化阵地,作品无一不是紧贴时代弘扬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的,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演出,寓教于乐让农民潜移默化地主动接受了。从这一点上来说,宁夏文化“大篷车”功莫大焉。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虽然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艺术方向不能变、精神不能变。当下农村的文化阵地更加多元化,受网络文化冲击巨大,只有不忘过去,不忘乡村,不忘农民,受农民欢迎,文化惠民才能落到实处。愿“大篷车”这样的文艺轻骑兵和农村文化先锋队长盛不衰,让农村精神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央广评论员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