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政策需求调查报告

2019-02-20 11:40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首页>>认识中国>>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字号:  
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政策需求调查报告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9-01-13    

摘要:本文根据一项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两个月后进行的灾区居民需求快速调查,全面描述了汶川地震后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政策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是灾区居民最急迫的需求;失去房屋和土地的居民有较强的迁移意愿,且更倾向于就近搬迁;灾区居民心态普遍较稳定,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较高;居民在灾害中体现出的互助、互信、共建家园的精神和决心,将成为灾区重建中重要的“社会资本”。

关键词:灾后快速需求调查 汶川地震 生活状况 政策需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此次地震强度之大,损失之惨重,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之罕见。汶川地震属于构造地震,震源浅,烈度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大多数省份都有震感,受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灾区涉及多个省市,其中,四川省北川、什邡、绵竹、汶川、彭州等地受灾尤为严重。灾后发生的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也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加大了救援工作的难度,这些都使得此次地震灾害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发生的破坏程度最大、损失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据统计,截至2008年9月8日,汶川地震中已确认遇难人数为69226人,失踪17923人,受伤374643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地震发生后,政府和社会各界迅速行动,积极投入抗震救灾之中。灾害发生当天,温家宝总理就亲临受灾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此后,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灾区现场指挥部署救援重建工作。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把5月19~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这是中国第一次为普通公众设立哀悼日,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和重视。以人为本、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也反映在政府的各项救援活动中。大批解放军、警察和消防官兵被派往受灾地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受灾群众。截至5月27日,中央军委已调集了各军兵种的13.7万部队官兵,从陆地、空中和水上齐头并进,争分夺秒抢救伤员、转移灾民、恢复交通。为了安置和安抚灾民、保障灾民生活,各级政府和救援部队免费为灾民搭建了帐篷和活动板房,为灾民提供生活补助和粮食,提供免费的医疗和卫生服务,发放各种救援物资。

为进一步推进灾区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工作,国务院颁布了对口支援政策,由北京等21个省份分别对口支持四川省的一个重灾县,使支援灾区工作更为有序并落到实处。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活、重建家园。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把灾区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规划》是灾区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目前,在《规划》的引领下,灾区各项恢复重建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开展。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活动中的各项措施安定了灾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保障了灾民的生活,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赞扬。

在有效地肩负起救灾重建重任的同时,中国政府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展示了公开、开放的政治态度,标志着中国政府治理正在向更为成熟和现代的方向迈进。在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对媒体报道的开放性,以及信息报道的及时性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信息在第一时间经由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发布。电台、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地报道地震信息,使全国人民与灾区人民休戚与共、呼吸相系,对灾区的悲痛感同身受。政府还以开放的心态邀请外国媒体和国外救援部队进入灾区。这些措施既激发了媒体报道和救援热情,也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赞誉。

如果说政府在此次抗震救灾中的成功应对是多年改革和灾害治理经验积累之循序渐进的结果,那么社会组织和公众在抗震救灾活动中展示出的强大热情和自组织能力则是因势利导、意料之外的结果。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