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 > >>  正文

刘耳枝为让皇帝出兵救莱州一头撞死在朝堂上

2019-02-14 22:54 来源:互联网综合 编辑:WBYUN



  上文我们主要介绍了成名前的刘耳枝,勤奋刻苦、坚韧执着。给故宫太和殿写匾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飞笔填点”的传说,被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称为“神笔”。仕途上的刘耳枝官至户部右侍郎(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因不想依附魏忠贤而被罢官。四年后被重新起用又遇上孔有德兵变围困莱州,刘耳枝五次上书请求朝廷派兵,最终郁结而死。

  刘耳枝“飞笔填点”成神笔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31岁的刘耳枝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先任献县令,后奉诏进京,升为御史,官至户部右侍郎。但刘耳枝在京城被人传颂并不是因为他官做得多好,而是源于他的字,尤其是太和殿“飞笔填点”的传说,给他的书法艺术披上层神秘的面纱。

  那是1628年,明朝到了思宗皇帝朱由检手中 。有一天,他抬头一看太和殿正中央的匾额怎么不太清楚。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高大的建筑,自永乐以来,朝廷的重大庆典都在这里举行,所以这里的匾额犹如眼目,容不得丝毫含糊,思宗下令工部尚书要尽快找人重新刻写。明朝的文人墨客不少,要在平时每个人都能写上一点,但要写得让皇帝满意就不容易了,谁能担当大任呢?工部的人想来想去好几天,手上有一堆名单却都不合心意。一日上朝,皇上又问及此事,有人便推荐了刘耳枝,说他的字如龙蛇舞,在民间很有名气。刘耳枝这个名字思宗也听过,便把这事交给了他。写“太和殿”三个字不难,问题是怎么写好,刘耳枝在书房里静思,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年在大泽山上用柿叶练字时的岁月,随即提笔,一挥而就。当见识到这三个字时,大臣们惊呆了,气势磅礴,沉稳雄健,这才是真正的书法啊。大臣们决定在正式刻匾以前,先将其挂在殿前,让皇上和百官看看。

  这一天,太和殿上特别热闹,就连平时不经常上朝的人也来了,大小官员都想一睹风采。“好!写得好啊!字体浑厚又有皇家风范,太和殿就应该有这样气势磅礴的匾额才行,刘爱卿果真名不虚传。”刘耳枝一听,刚要跪下谢恩,忽然思宗又说了一句:“不对啊,这"太"字怎么少了一点,变成"大和殿"了。爱卿,古时说"太"和"大"可以通用,你这是故意而为之吗?”

  刘耳枝抬头看去,奇怪,明明写的“太”,怎么变成“大”了呢,之前看过字的大臣们也觉得纳闷,那一点去哪了?皇上还等着答复呢,刘耳枝只能老实回答:“并不是故意写成大,这……”“那你岂不是诚心写错?”思宗发火了,在场官员也安静下来,故意写错太和殿这可是要杀头的呀。皇上正要下令处分刘耳枝,他赶紧叩头:“皇上且慢,等微臣补笔后再处分也不迟。”

  字挂在太和殿的上方,这怎么补笔?只见刘耳枝长呼一口气,从袖子里掏出凤凰曾经赠给他的那根羽毛,心里祈祷:“这次就全靠你了!”随后,他撩袍挽袖,饱蘸墨汁,运足气力,手腕一甩,大笔脱手而出,不偏不倚,正给“大”字加上一点。百官看得晕头转向,思宗也看愣了,一会儿龙颜大悦、掌声响起:“爱卿真乃神笔也!”自此,“神笔刘耳枝”的名号便被叫开了。

  神奇的一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这还得感谢上文提到的凤凰,故意挡住了那一点,给刘耳枝表现的机会。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那只报恩的狐狸,她接住了刘耳枝的笔在“大”下轻轻一按,才让恩人在御前展风采,真是用心良苦啊。

  他家的房子跟皇宫一样?

  刘耳枝成了皇上面前的红人后,就想回老家重新盖所房子,一来光宗耀祖,二来也不能一直在以前的老房子里住吧,于是他向皇上请假后便回老家莱州去了。地主家、有钱人家的房子想怎么盖都行,现在刘耳枝生活也不错,也能盖所不错的房子,但在朝为官不能太高调,不然就麻烦了。这可怎么办呢?苦思冥想一路,最后刘耳枝想了个办法,这房子得盖得大大的,小小的;高高的,矮矮的;宽宽的,窄窄的。乍一听,这样的房子可怎么盖呢,莱州当地有个泥瓦匠谭师傅,听完这要求后,他只提了两个条件:一来必须得从大泽山运石料;二来,屋顶不能盖瓦,只能用麦秆草。刘耳枝欣然同意了,并嘱咐家人,盖房子的事一切听谭师傅的 ,否则必有大祸降临。

  按照刘耳枝的要求,谭师傅运来了石头,只是这些石头的颜色都不一样,有新有旧。他还运来了屋草,但他用屋草蘸了桐油。没过多久,房子建好了,从远处看,果然气派,正房有五间,宽宽大大,屋墙下半截清一色的大泽山花岗岩,结实、庄重、大方,谁见了都会啧啧称羡。刘耳枝盖房的事传到朝廷,有人告状说他家的房子盖得高、大、宽,就跟皇宫一样!古时官员盖房子都是有标准的 ,不能“逾制”,否则就有杀头之罪,刘耳枝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先跟皇上解释半天,而后自己建议如果皇上不信可以派个钦差前去看看。

  钦差真的去了,刘耳枝的儿子早已在外迎接。下了轿钦差一看,这房子建得很普通啊,屋顶是草披的,房基上的石头也五颜六色,像是积攒了很多年,从外到里挨着看了一圈,钦差确信,这确实是个草屋,刘耳枝也确实像他禀报的那样,这些年过得很节俭,并没有铺张浪费。送走了钦差,儿子穿过草屋回到宽敞的大房子里才松了一口气。钦差没说错,状告刘耳枝的官员也没说错,这都得感谢建房的谭师傅,把房子建成了两个角度,从这边看确实低、小、矮,而从那边看景观就不一样了,又宽又大又高。刘耳枝通过自己的智慧躲过一劫,也圆了光宗耀祖的心愿。

  不依附魏忠贤被迫罢官回乡

  明朝晚期,朝政本来就不稳定,官员之间勾心斗角尤其严重,刘耳枝本不是惹事的人,这些年在官位上干得很平稳。直到一个人,彻底打破了这种平静。1621年,历史上的“木匠皇帝”明熹宗继位,他不去上朝听政,就知道整天摆弄木材,国家大事全都交到宦官魏忠贤手上。魏忠贤还有个称号“九千岁”,他设立的东厂成了无数官员的人间地狱,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刘耳枝也被他盯上了。

  那时魏忠贤不仅把持朝政,还四处给自己修建生祠,生怕死后别人会忘了他。刘耳枝的书法一绝,魏忠贤想请他为自己的生祠牌匾题字。魏忠贤是什么人?刘耳枝婉言拒绝了他的要求。这下麻烦大了,得罪九千岁,非死即残!魏忠贤想尽办法要陷害刘耳枝,终于找到了机会。有一天他发现“乾清门”的门匾旧了,奏请皇上让刘耳枝再写一块,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但里面大有文章。

  那时京城中有个规矩,当今皇上认为自己是天子,龙是水中之物,就怕钩,所以当时京城内宫每个门的牌匾都不带钩,这可是个大忌讳。那时刘耳枝被调入京城做官没多久,还不知道这里面的事,一笔一划把这三个字写完了,尤其是“门”字的最后一钩,锐利无比。交给木匠雕刻时,木匠一看,坏了,魏忠贤是要置刘耳枝于死地呢!他赶紧拿起纸样跑到刘耳枝家,将情况说明后,带回了一个不带钩的“门”。

  第二天,魏忠贤一看交上来的牌匾,上面的门怎么没有钩呢,木匠小心回答:“后半夜突然一声鸡叫,一道红光闪了进来,而后这道钩就消失了。您可以看看纸样,上面确实是有钩的。”木匠知道魏忠贤最迷信鬼神,为了救刘耳枝他专门做了两手准备,又编出了这个故事,魏忠贤听完果然吓得头上冒汗,这事也就罢了。后来,刘耳枝怕魏忠贤报复,便寻了个借口回乡了。

  相传为让朝廷派兵他撞死朝堂

  1627年,明思宗朱由检继位,他大力清除阉党,结束了宦官专权,魏忠贤上吊自尽。之后曾经在魏忠贤时期被迫罢官的官员逐渐回朝,已经将近50岁的刘耳枝也官复原职,后升任户部右侍郎。1631年冬天,登州将领孔有德率兵在河北吴桥兵变,连续拿下六座县城 ,直逼莱州。一旦莱州失守,更无法阻止孔有德叛军,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莱州军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血肉之躯奋力抵抗,与叛军僵持了七个月时间,被称为“铁打的莱州”。莱州军民浴血奋战拖延时间,身为莱州人的刘耳枝更是着急万分。平度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高瑞吾说:“他五次上书朝廷请求派兵支援莱州,而且请旨自己做监军亲自上阵,要与莱州同生死共存亡。但当时对于这件事朝廷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兵部熊明遇为主,主张招抚,不能硬碰硬,另一派则以刘耳枝等人为主,主张一定得全部剿灭,否则后患无穷。这两派分析各有利弊,思宗皇帝几次犹豫不决。眼看着莱州城就要失守,思宗皇帝最后采取了折中的办法,派了一支能力一般的军队过去,军队走了没多久便遇到了叛军,糊里糊涂打了几下便称对方力量太强大回去了。”

  五次恳切上书竟换来如此救援,面对仍然坚守的莱州军民、朝廷的冷漠、城墙下叛军的嚣张气焰,刘耳枝既心怀怨恨又无可奈何,最终郁结而亡,年53岁。对于刘耳枝的死,还有一种说法是,当他多次上书朝廷无用后,眼见着莱州城就要被攻破,情急之下一头撞死在朝堂的柱子上,希望以这种死谏换取皇帝出兵援莱。在他死后一年,莱州军民继续坚守着,屹立不倒,朝廷终于派出了一支强有力的援军,孔有德被迫放弃莱州退往登州。莱州城守住了,泉下有知的刘耳枝也终于可以安心了。

  这就是“神笔刘耳枝”的故事。智藏寺曾经重修,寺内的字就是他亲自写的,如今只剩下些残缺不全的字体。残石上的“上乘不空内”,楹柱上的“浮世何曾一念无”(见上图),均为草书,虽已残缺但也足见他的书法功力。高瑞吾这样形容他的字:“结字沉着,豪放苍劲,挥笔从容,笔断意连,一气呵成。”

  城市信报记者 宫岩(图片由平度市委宣传部提供,感谢平度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高瑞吾对本文的帮助。)

热门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