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3日,来自中国的熊猫“宝宝”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出生,是他,第一个将“宝宝”捧在手心。
2017年2月23日,在亲自护送“宝宝”乘飞机回到中国、陪伴它度过适应期后,他成为最后一个挥别“宝宝”的美国人。
他叫狄尔瑞,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饲养员。
3月24日,经过一个月的检疫隔离后,熊猫“宝宝”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正式亮相。
“宝宝”的一举一动不仅牵动国人的目光,也牵动着身在大洋彼岸马蒂·狄尔瑞的心,狄尔瑞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担任饲养员15年,7年前加入熊猫团队。
“宝宝”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出生时,他欢呼庆祝;“宝宝”在美国3年半的成长,他关爱呵护;按规定大熊猫要在4岁前返回中国,直到护送“宝宝”回中国的最后一刻,他始终在守护!
狄尔瑞从四川返回华盛顿后,他向本报记者回忆了这一趟特殊的经历,以及与熊猫相伴的日日夜夜。
“我的心与‘宝宝’同在”
2月21日,熊猫“宝宝”搭乘FedEx为它免费提供的专机飞往中国。 高石摄
“宝宝”回中国需要飞16个多小时,专机的货舱里除了“宝宝”,只有狄尔瑞和一名兽医。“除了飞机遇到气流发生颠簸,它表现出一丝紧张外,其余时间里,‘宝宝’的表现正是我想要的:吃,然后睡,这是熊猫在自然状态下的举动。”狄尔瑞对“宝宝”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华盛顿国家动物园为“宝宝”准备了保质保量的飞机餐:55磅竹子(约合24.95公斤)、10加仑水(约合37.85升),还有它爱吃的红薯和苹果等零食。为了将大熊猫在飞行途中的不适感降到最低,在启程前数个星期,动物园就开始对“宝宝”展开特训。
“宝宝”展现的快速学习能力与处变不惊的淡定,在抵达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时得到延续。都江堰基地安排了一名拥有照顾美国海归大熊猫经验的饲养员在隔离检疫期间陪伴“宝宝”,并准备了国产竹子、竹笋以及苹果、胡萝卜、特制窝头等新鲜口粮作为“宝宝”归国的第一餐。
都江堰基地的熊猫饲养员告诉狄尔瑞,一般情况下,初来乍到的熊猫多少都有点紧张,严重者甚至不愿意走出运输箱。“宝宝”不仅主动踏出箱子,走入它的圈舍开始探索,还很自然地从第一次见面的中方饲养员手里接过食物开始咀嚼。
此前有媒体报道,担心生长在美国的“宝宝”回国会有语言障碍。狄尔瑞说,不要小看大熊猫的适应力,美中饲养员与大熊猫交流时几乎使用的是同一套肢体动作,熊猫很快就能通过相同动作,听懂饲养员的中文指令。“‘宝宝’非常擅于学习,即便遇到了没看过的肢体动作,它也能很快弄清楚是什么意思。”
停留在都江堰陪伴“宝宝”适应新家的狄尔瑞像在华盛顿一样喂食、清扫,当“宝宝”有小情绪了,他会多投喂它一些食物,陪它说说话缓解情绪。任何相聚都有离散,当狄尔瑞也要跟“宝宝”分别时,这名美国汉子忍不住哭了,中国同行围上来宽慰他:“不要担心,‘宝宝’会好好的。”但狄尔瑞说,“这才是我会哭的原因,我知道它会过得很好……它是我的熊猫宝宝,过去这些年我天天都可以见到它,但以后见不到了。”
据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介绍,待“宝宝”长到5至6岁时,将按照优生优育的原则择优配对,参与国内的大熊猫繁育计划,最大限度保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狄尔瑞希望“宝宝”能够孕育自己的宝宝,“这是接下来的要紧事,我相信它日后会顺利产子。现在我没办法每日跟进‘宝宝’的动态,但我的心与它同在。”
有一种奇迹叫“熊猫”
“宝宝”的淡定,好似复制了16年前它的双亲“美香”与“添添”抵达华盛顿时的场景。